教導孩子別忘先與孩子交朋友


:曾家炎


有一天,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她的妹妹瑪利亞坐在耶穌面前聽他講話,瑪爾大卻忙著伺候耶穌,便上前來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祢,祢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忙我罷!」主回答她說:「瑪爾大瑪爾大,妳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那兒奪去的」(參閱路十:38-42)


是的,為人父母教養子女也一樣,多聽孩子講話,與孩子建立關係可能是更重要的事,而不是老是為了子女的事在忙碌。往往父母為子女所做的總是一些看得見的事情,如功課、成績、健康、貌美、乖巧、服從、聽話其實這些對一個人的成長並不重要,更重要的可能是是那些看不到的部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創造力、表達能力、溝通合作能力、挫折忍受力及決策能力等。


現在政府教育當局大力提倡「品格教育」,目的是要父母以身作則,父母本身要做得對、說得對,而不是要為孩子做得多、管得多。筆者在親職教育界服務十八年,願提供一些感想作為參考。


 


一、父母在教導孩子之前,先想想此時此刻與孩子的關係


父母們常忘記,真正要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理想來為人處事,最好的方法是要先與孩子做朋友,建立關係,讓孩子喜歡父母。


但在親職教育裡有五個向度是父母常讓孩子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分別是要求、限制、嚴格、干涉、獨斷,在這樣的管教下,子女何來願與父母親近,而聽從指導呢?聖經的啟示隨時在教導我們關係的建立。父母們常為了增進孩子功課、人際、技藝等,想盡各種方法要快速把孩子教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壓力卻不自知。


在教導方面,父母容易犯的錯誤是不得法或不得時。不得法就是為了求快求準,只知努力教導,教了三遍還不會就開始對孩子不耐煩或發脾氣了。教育是不能生氣的,一生氣便離開了教育。


不得時就是常在孩子犯錯時立即糾正他,讓孩子顏面盡失,也使孩子漸漸討厭父母,最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許多父母因此惱羞成怒。親子之間的交友與人際的交友,道理是一樣的,不要自取其辱。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對子女而言,父母是有權利幫助及指導的,卻也往往容易陷入受辱的情境當中。


教導容易造成的缺點有三:


1.讓孩子產生依賴感。


2.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因為總覺得自己不如人。


3.讓孩子愈來愈討厭父母,尤其在親子關係不好的時候。


關懷、傾聽、支持是交友的不二法則,可是大部分的父母愛裡面都會夾雜著,其實愛裡面沒有管、批評、責備,因為這些皆違反肯定的原則。


父母會因為孩子是自己所生而加以干涉。紀伯倫在先知書中早已提過:「孩子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是生命的子女,他們只對自己的生命產生興趣與渴望,雖然他們是由你所生,但他們不是由你所造,雖然他們是與你同在,但他們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愛,但不可以左右他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要過。」


今天的父母再會教也不過是教一些廿、卅年前學過的東西而已,卅年後的社會是千變萬化的。因此父母在教導孩子時應先察顏觀色,感覺一下孩子是否願意受教。


教孩子,步驟要倒過來,要先交友再教導。


 


二、父母應避免因工作忙碌而忘了自我成長


有一天晚上我在為單親家長上課,經驗分享時,一位從事印刷工作的父親說:「我兒子今天下午被別人用文具剉傷,右眼上方鮮血直流,孩子自己把手壓住血流,回到家裡還哭個不停。問明結果後我很生氣,立刻到學校去找那個人,結果他已經走了」。我問他:「那你怎麼處理。」,他說:「我準備明天再到學校找那個人算帳!要他賠償且負責到底。」,我說:「你很生氣,那你沒先帶孩子去醫院看醫生嗎?」,他回答:「傷好了以後,他不認帳我怎麼辦!」。


這樣的回答著實讓我嚇一跳!怎麼會找人算帳比帶孩子就醫重要呢


工作再忙碌也不至於搞不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吧


我實在懷疑他小時候父母是如何教育他的。


父母本身處理事情的態度來自於原生家庭及童年的生活經驗。親職教育主要是在重塑我們跟父母親的關係,父母親是影響我們人生劇本最深遠的人,我們與父母親的關係常常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它同時也深深的影響我們自己跟自己的關係,包括我們喜不喜歡自己,愛不愛自己,有沒有自信心、自卑感等。


許多事情從小沒有學會,長大後這個部分也不會成長,譬如管理情緒、管理時間、做事的程序等,上面這個單親爸爸一心想要報復而忘記了更重要的事,是要即刻帶孩子去就醫,這種事情的發生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多年的演講經驗告訴我,一個人的過去與他童年的經驗,將深深地影響他的一生,如果一個人情緒暴躁,必定是小時候甚至更早的時候,常常受到父母親無情的催促、要求、大聲責備,甚至虐待、毒打等。一個人要發展成健康快樂的個性,要發展成一個功能健全的人,在他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關鍵性的發展任務。


Ericson把人分成八個階段,前面的五個階段,是父母對孩子仍有影響力的時期。不論他處在哪個階段,孩子都要能感受到有人在愛他,也要能感受到有人在接受他的愛,這是他建立愛及信賴關係的開始。倘若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感受到需求不滿,挫折或不快樂,他必將經歷到痛苦和傷害,而這個痛苦和傷害便會影響他日後對事情的看法,影響他對事情的解釋,他的觀念想法會扭曲,常常做出離譜、難以想像的事情卻不自知。


參與親職教育課程能讓父母繼續成長,逐漸脫離困境。親職教育之所以實用,能快速、有效地幫助父母解除困擾、發揮潛能,主要是它有實證性。改變自己,再也不是不斷的在嚐試錯誤,而是有程序、有步驟、有方法可行的。只要你願意跟著做、跟著學,當你發現不同,就會創造不同。因為每一個情緒結構都是一組生命經驗,只要改變其中某一個結構,我們的生命就會開始不一樣了。


 


三、父母應常調整自己,學習傾聽及表達


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幾乎很少父母能夠給孩子在情緒上作完全的支持和關懷,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父母們不是要把他們的情緒立刻消除就是否定,或是打壓,因為孩子的情緒很少被認可過,所以這些負面情緒也從來不會離開他的身體。我們知道能量世界的定律就是,負面的情緒必定會產生負面的結果,孩子們會帶著這些負面的情緒成長,繼而影響他們一輩子。


其實傾聽很簡單,只要說中孩子的感覺就可以了。譬如,孩子想參加校隊沒有被選上,回到家很挫折說:「我沒有被選上,好多同學都打得比我好。」你只需回應他:「你覺得很失望,因為你被淘汰了,是嗎?」。常作傾聽有助於我們了解孩子,傾聽是真誠、接納、同理心。傾聽有時候是沒有立即效果的,因此難以被父母所接受。


但是輔導、諮商人員常常使用這種方法,因為他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也允許孩子中途停止。但是一般父母卻低估孩子的能力,孩子可能沒有馬上有這個能力來解決他的問題,可是幾天的時間或一星期以後,他就能想出對策了,因為傾聽能使人情緒安定,而產生智慧。


對孩子失去耐心或隨意動怒是父母送給孩子最遭的「禮物」。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知識與經驗,是以情緒為核心,而加以分類儲存的。對於類似的刺激,通常都會有相同的情緒反應,譬如小孩子哭而吵了父親,父親大聲吼叫:「不要哭!」,這一吼孩子被嚇到了,這時候他是用情緒去感受的,同時也在心中作了一個記憶,將來只要有人對他大聲,他就會表現得很退縮,長大以後即使他有能力照顧自己,有能力為自己的生命作決定,可是這種大聲吼叫的記憶影像將不斷地糾纏他,將來,在他的人際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裡,只要有人對他稍微大聲,他便會焦慮不安,只要有人對他吼叫,他便會無條件的讓步或立刻向人妥協,甚至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也不敢反抗,他會一直扮演犧牲者的角色,完全失去一個人應有的自信心。


 


此外,父母也應學習「我訊息」的表達法,當孩子冒犯了父母,父母生氣是難免的,而生氣的表達常是口無遮攔的,自己固然發洩了情緒,可是孩子卻因此而傷心,接著便可能是衝突的起因。為了避免衝突,父母應及早訓練自己說話的能力。


「我訊息」的表達有三步曲:陳述事實、說出自己的感覺、說出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影響。如:孩子是最後一個吃飯,吃完也不洗碗筷,父母說:「我看到你吃完飯沒有洗碗筷,我不喜歡,因為你不洗我就得花時間去洗。」只要能習慣地說出這種「我訊息」表達的話,就已經不會在第一步跌倒了。


 


四、父母應以對天主的信賴來相信自己的孩子


有一個叫西默盎的義人,曾經在聖母獻耶穌於主堂的時候,對瑪利亞說:「有一把利劍將要刺透你的心。」(聖母七苦之一),每一位母親在懷胎十個月後,教養子女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將會經歷聖母七苦的點滴經驗。在動盪的社會和蕭條的經濟中要完整的養育子女已屬不易,在民主的過程中要把子女教育得好更是困難。


人生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這麼平凡,生命也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庸俗,每位父母親都要做好教養子女的準備工作,不要忘記時常向天主祈禱,以信賴天主的心來相信自己的孩子作為榜樣。


有一次,耶穌十二歲時在人群中失縱三日,瑪利亞若瑟遍尋不著,著急的心是為父母者可想而知的,找到祂時母親向祂說:「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憂苦地在找你」,耶穌說:「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他們不明白耶穌說的話,瑪利亞把這一切默存於心。(路二:49)


曾經有一位撞球國手,從小即熱衷撞球,他的父母為此事也常困擾不已。妳的孩子如果不做功課而在撞球場被妳發現時向妳說:「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的潛能是打撞球嗎?」當孩子的行為令你不解時,妳能像聖母這樣把這一切「默存於心」嗎?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只要找對他人生的舞台,將來他就是那顆最閃亮的星星」。


子曰:「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第十三)。又日:「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第九)。


如果此事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相信你的孩子嗎?你會如何處理呢?處理不好將產生衝突,可惜的是有些家庭卻不斷的上演類此事件,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衝突愈演愈烈,溝通能不積極學習嗎?因此父母學習積極的處理態度,使用「我訊息」表達、傾聽、鼓勵與讚美,懂得如何交替運用,可能是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功課。


筆者十八年來每次在做親職教育演講時,都會習慣的讓家長們作一份親職父母效能的測驗,以了解他們對親職教育的認知情形,結果總是不甚理想,除非其主動詢問,否則不敢告知成績結果,以心理諮商的角度視之,近九成以上是不及格的,成績低落最大的原因是,當衝突發生前他們不知道誰是有問題的,更嚴重是對於問題,一般父母並不知如何處理。


父母愛孩子沒有方法,孩子愛自己沒有方向,溝通不良造成的衝突只會代代相傳。親職教育是為人父母的功課,是個人修身養性的歷程,父母的人格決定孩子的品格,父母的修養決定子女的EQ。過度的愛與不足只會讓孩子欠缺自省能力。


親職教育不僅影響我們自己的成長,也影響未來世代的幸福。家庭是人生第一個教室,也是人類基礎教育的起始,它絕對值得我們花一生的時間來努力探索與學習的。


我們應該相信愛的存在,因為心中有愛,人生才有意義,生活才會幸福,家庭才會美滿。心理學家愛默生說:「當大家彼此相愛的時候,這個世界就已經接近和平了。」我也要說一句話,那就是:「當愛在動的時候,所有的不可能最後終將成為可能」,有一天我們都會離開這個世界,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所留下的絕對不是金銀財寶,而是用愛心累積而成的一串串甜美的回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