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材生都愛當律師,不願當醫師?)

如何移動富士山

102/2/5()女兒高三

忘了哪篇報導推薦高中生學測後,應看看這本書「如何移動富士山」,先到圖書館借來給女兒看吧。

美國《Business Week13週暢銷書;《哈佛商業評論》強力推薦

全美國有多少加油站?

全世界有多少鋼琴調音師?

為什麼啤酒罐的兩端比較窄?

電腦化的微波爐應該裝什麼樣的軟體?

你要怎麼製造M&M巧克力?

人孔蓋為什麼是圓的?

這種題目選出來的人才,成就了微軟霸業,也創造出矽谷奇蹟。

如今使用「如何移動富士山」考法的企業已經不限於高科技產業。

從廣告圈到金融業,許多新人都必須回答「如何移動富士山」的類似題目,來證明自己是真人才。

這是頂尖企業可以不斷創新的奧秘:他們的選才方式

如果你只是聰明,還不見得是企業想要的人才。

因為企業早就發現,聰明的員工不見得會做事。

就像其他人,聰明人也會缺乏成就動機,跟不上快速變動的環境。這是「如何移動富士山」類似考題會流行的原因。

本書的趣味考題,有些也許你覺得很扯。但在快速變動的產業,許多變化都很扯。企業相信,這種題目可以考出「全方位解決力」。

你具備「全方位解決力」? 不妨從這56道考題入手。

「如何移動富士山」代表一種人才觀:有鬥志的腦袋最靈活。

還有一種人生觀:面臨不確定性,不要急著下結論,但也不可陷在裡面浪費生命,永遠下不了結論。

聰明而且會做事

 

企業選才的兩大挑戰,是要認出「聰明不會做事」以及「會做事不聰明」的人。用了這兩種人,企業都會很困擾

聰明不會做事」的人往往念名校,有博士學位,在公司中講話沒人聽,因為完全不切實際。「會做事不聰明」的人會做出許多蠢事

兩種人來應徵,都與「聰明而且會做事」的人才不易區分。企業相信,兩種人都會被「如何移動富士山」的類似題目考倒。

不可能的問題

本書提到的許多「不可能的問題」都是所謂的「費米問題」。費米是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大師,他常要學生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做估算,過程周不周詳比結果準不準確還重要。

最有名的「費米問題」有:

芝加哥有多少鋼琴調音師?

芝加哥大學全體學生的體重總和是多少?

幾年前微軟曾在上海出過一道考題:「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質量是多少?」也是一道費米問題。

但是「如何移動富士山」卻不只是個費米問題。

答題的人除了必須估計富士山的重量,還必須問「移動多遠?移動的目的是什麼?」如果資訊不足,就要做各種假設。

看了書末的解答,也許你也可以把問題改成「如何移動台北101」甚至「如何移動台灣島」,試著解解看,看你是否真正消化了「富士山」題目背後所代表的「全方位解決力」。

第一章創造矽谷、成就微軟霸業的選才考題

1957年八月,甫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夏克萊(William Shockley)為他的新公司夏克萊半導體實驗室招募員工。他曾為發明電晶體的貝爾實驗室工作,如今辭職來到加州帕洛奧圖市創業,發下豪語要賺進一百萬美元。大家都當他瘋了,他卻知道自己沒瘋。

他跟貝爾實驗室那些同事不一樣,他可清楚得很,電晶體前途無量。夏克萊想用矽來製造低廉的電晶體,於是來到舊金山南方的山谷開始生產。他覺得自己站在歷史的分水嶺,天時地利兼具,獨缺人才。他徵起才來,絲毫都不馬虎。

今天前來面試的吉本斯二十出頭,史丹福大學博士,曾獲得富爾布萊特獎學金留學英國劍橋。吉本斯坐在夏克萊的辦公桌前,夏克萊拿起碼錶。

夏克萊不疾不徐地問道:127名選手報名參加一場網球錦標賽,其中126選手兩兩一組舉行63場比賽,還剩下一名選手沒有對手。經過一輪淘汰,剩下64名選手,再舉行32場比賽。總共需要舉行多少場比賽才能決定冠軍得主?夏克萊開始計時。沒多久,吉本斯回答:126場。「你怎麼算出來的?」夏克萊問道:「你以前聽過這個問題嗎?」吉本斯說「一場比賽淘汰一名選手,要淘汰126名選手,必須舉行126場比賽。」夏克萊幾乎動怒。他告訴吉本斯說,那就是他解出這個問題的方法

吉本斯的直覺是,夏克萊不喜歡其他人使用「他的」解題方法。夏克萊繼續問下個問題,再度按下碼錶計時。這個問題對吉本斯比較難,想了很久沒有作答。他注意到,隨著一分一秒流逝,房間裡的氣氛反而變得不那麼緊張。為上個答案情緒沸騰的夏克萊現在就像泡了熱水澡般放鬆。

終於,夏克萊按停碼錶,說吉本斯已經用了一般人兩倍的時間來思索問題,並露出滿意的神情。吉本斯被錄取了。快速轉帶到四十年後,夏克萊半導體實驗室早就不存在了。但距離它只有數哩的矽谷卻有很大的改變。一如夏克萊所料,電晶體蝕刻在矽晶片上有很大的市場性。軟體的市場甚至更大。史丹福舉辦一個就業博覽會,最受歡迎的公司之一就是微軟。拜九年代網路蓬勃發展,股價飆漲之賜,微軟的一般員工在卅歲生日之前就可擁有百萬美元身價,因此微軟吸引眾人目光。

徵才interview考題的邏輯超難,假設超怪,陷阱超多,在美國高科技產業已經是一種傳統。業者希望每一位員工都思路清晰,工作動機強烈,有創意,趕貨期間可以一週工作七十小時,本來只有剛創業的科技公司才會這樣選才,但現在每一家科技公司都是這樣招考新人。這反映出高科技不同於傳統產業,科技業較不穩定、朝不保夕、變動迅速。

高科技員工必須能夠對假設提出質疑,必須能從新的角度看事情。「如何移動富士山」就是要考出這些能力。最近幾年,高科技與傳產之間的差距已經縮小。全球市場緊密相連,瞬息萬變,各行各業都充滿不確定性,所有的企業都在翻新招考的方式。以前只有小科技公司才考的難題、怪題、天才題,目前全球的頂尖企業都在採用。《財星》五百大、傳統製造業、法律事務所、銀行、企管顧問、保險、航空、傳媒、廣告,都在徵才時考「如何移動富士山」的類似題目,連美國的軍官考試也在考。

據報導,義大利、俄羅斯、印度的企業也在考「如何移動富士山」。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這是企業徵才的全球新趨勢。快速轉帶到現在,在任何地方,任何行業,都有企業在運用這種方式考選新人。你去面試,要有心理準備回答以下類似問題:全球有多少個鋼琴調音師?    

全美國有多少加油站?你要怎麼為比爾蓋茲設計浴室?為什麼鏡中影像是左右相反而不是上下顛倒?如果你可以剔除美國五十州的任何一州,你會選哪一州?為什麼啤酒罐的頭尾兩端比較窄?  你要如何移動富士山?要多久?下水道的人孔蓋為什麼是圓的?   你要怎麼製造M&M巧克力?在人力資源的術語中,這種問題是所謂「the impossible question不可能的問題」。企業選才考這些,是因為相信這種考題可以考出當今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所需要的智慧、謀略、創新思考能力。應徵者應答,也是因為相信這是通往頂尖企業的必經之路。

如果有哪位人類學家要研究21世紀初的企業用人習慣,「不可能的問題」最奇特之處可能是:沒人知道答案。我和出題的面試官談過,他們向我保證,他們不僅不知道正確答案,而且他們知不知道,結果都一樣。我還花幾個小時上網,試圖找出全球鋼琴調音師人數的「官方」數字。

結論是:沒有官方數字。連有規模的調音師組織也不知道全球有多少鋼琴調音師。每個工作天,都有人靠著這種考題而被企業錄取或淘汰,完全依據怎麼回答決定。企業徵才採用「不可能的問題」只是一個片面。

徵才面試變得更咄咄逼人、更累、更多陷阱、更壓迫。本來是雇主與應徵者之間一場直來直往的追求儀式,現在變得一面倒,應徵者的腦袋就好像置在烤肉架上,被戳戳翻翻,無情地打分數。應徵者在面試時必須「證明自己」的壓力愈來愈大。他們必須動腦解題,避免被考倒,必須在對方刻意營造的壓力情境中力求表現。微軟考題:八顆撞球(這題可考考您的孩子哦),很有趣Q:你有八顆撞球,其中一顆比較重,唯一工具是一只天平。  

請問,你要如何用天平只稱二次,找出較重的那顆球?A:第一次稱重時,兩邊各擺三顆,另一邊再隨便放三顆。
這樣得到兩個可能的結果。一種結果是兩邊等重。
瑕疵球一定是你尚未稱重的兩顆球中的一顆。
第二次,只要比較其他的兩顆,比較重的一定是那顆瑕疵球。一種結果是兩邊不等重。瑕疵球一定在較重的秤盤裡。
第二次稱重,就從其中三顆挑出任兩顆,比較這兩顆的重量。  如果一顆較重,就是瑕疵球。  如果兩顆重量相等,瑕疵球一定是你沒挑到的那第三顆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