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不變的「管教」,似乎對兒子已經彈性疲乏,要和老爺再商討未來日子如何不變成孩子的「絶緣體」,想辦法做到「助緣體」。不要「管」「教」子女,而是「陪」子女長大。


「管教」是出於關心,「願意放手」才是智慧,銘記在心


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


教養青少年,要用對方法


出版社:天下雜誌/作者:盧蘇偉/出版日期:2011 03 25



.家有國、高中生,煩惱多多?


.該做的都做了,還能怎麼管教呢?


.不管他,隨他自生自滅嗎?


.他怎麼這麼叛逆,到底是誰的錯?


許多父母沒有跟著孩子成長,還在用小孩八歲時的教法,把「管」當做「愛」。他在與自己兒子的相處中,學習到九歲起要慢慢放手,然後適時保持距離


天底下沒有壞小孩,每個小孩都需要父母發掘他的獨特與潛力,學習信任與賞識孩子,給他們最用力的掌聲。


 


因為照顧孩子的「情」比「事」更重要,只要青少年情緒對了,什麼事都可以如願,否則,父母就會整天跟孩子「鬥牛」,在家製造情緒的垃圾,輸掉了家庭品質,以及孩子未來的各種可能。


盧蘇偉認為,父母要學習「放手」和「放心」,信任孩子已經大到有能力去面對與處理生命的遭遇和困難。如果爸媽堅持繼續照顧、保護,只會妨礙他們發展,青少年需要的不是「管」或「教」,而是「了解」和「賞識」,他們需要有空間為自己做選擇、做決定,更要有機會為自己付出和負責。
盧蘇偉請爸媽「退後一步」,
別插手過問孩子能做的事別叨念孩子可以承擔的事
讓青少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父母或老師,他們才是自己的主人。


 


謝謝父母對我全然的包容與信任


推薦序1  /宋睿祥/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現為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這篇推薦序,其實應該由我的父母親來撰寫才對,當我讀完盧老師的書時,我赫然發現在我成長的過程,這些孩子遇到的問題,也是我所遇到的。然而在我的青春時期,我父母管教我的方式,就像是為我做了一個無限大的防空洞,讓我自由地發揮。他們的銘言是:「你的人生要自己決定」,我渾然不覺有來自父母的壓力,因為那時我以為這一切的成就,都是來自於我自己,順利考上高中,醫學院,恣意地背著行囊在世界的角落流浪,抱著想像探索生命所為何來的雄心壯志,踏上了無國界醫生的旅程。


  在回國的第一次演講時,當我口沫橫飛地講述了我自己的精采旅程時,卻赫然發現坐在台下的父親早已老淚縱橫,那些眼淚代表著不捨、擔心卻又驕傲,在那一刻,我才發現,我這一生能活得自由自在,全來自於我父母對我全然的包容與信任。父親在一次的訪談中曾透露,每一個父母當然都有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與關愛,但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有他們的使命,做父母的應該要成為子女的「助緣體」,而不是子女夢想的「絕緣體」,他悠悠地說了一句:「為孩子這麼做,也許他一輩子都不一定能體會你的用心,但是你會看到他的快樂,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安慰。」


  盧老師的書中,不斷地提到,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被肯定,被欣賞,現在我要以一個孩子的身份與各位父母親分享只有在被肯定之下的孩子,才有能力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管教是出於關心,然而願意放手,那是需要智慧的,與其害怕孩子像風箏一樣斷了線就再也回不來了,不如也讓自己的智慧打開,創造一個可以讓孩子自由飛翔的天空。


  能被盧老師輔導的孩子與父母是幸福的,我深深地被盧老師對孩子的那份包容、相信和欣賞的心所感動,希望透過這本書的文字分享,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也能加上盧老師的智慧,那才是親子之間最無私的愛。


 


放膽讓孩子飛吧!


推薦序2 /:施寄青/知名作家、前建國中學教師,大兒子-動畫導演+小兒子-插畫、動畫設計)


  我不認為自己是個成功的母親,因為「成功」的定義為何?我也不相信有所謂「水乳交融的親子關係」,特別是在我進入晚年,經歷過靈異之旅,我知道有「因果輪迴」的事,如果這個前提成立,那麼每個人都是歷劫幻化的老靈魂,做父母的未必比子女輪迴轉世的經驗多,不少小孩在很小的時候便展現他(她)的獨特性,並非是父母或老師可以「管」或「教」,更何況是一成不變的「管教」呢?


  他們會生為我們的兒女或父母,當然有特殊的緣份。俗諺說:「大仇未報,結為夫妻。」「欠債不還,生為父子。」還有「夫妻是緣,良緣惡緣,無緣不合。」「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如此說來,難道我們只能宿命地處理親子或夫妻關係嗎?當然不是,因為還有一句:「善解三世緣,廣聚十方財。」


  就因與我們結緣的人,往往跟我們淵源甚深,而且是愛恨情仇糾葛數世,如今難得再度重逢,何不重修舊好,讓解不開的重重心結一一打開,讓自己跟周遭的人都能開開心心的過這一世呢?


盧蘇偉先生的觀點與我完全不謀而合,我們都主張,不要「管」「教」子女,而是在陪子女長大的過程中,自己也要隨之成長,更要時時觀照自己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我們的父母大多生在戰亂頻仍的時代,甚少人受過良好教育,養育子女最常用的是打罵,堅信「不打不成器」。他們要生存下來已經不容易了,哪來的精力、時間,用心在教養子女上,反正「天生天養」


事業成功並不保證就是好父母


  到了我們這一代,比我們父母受更好的教育,在職場上常是出人頭地的成功人士,然而我們未必能當好父母,往往比他們還不如。


  我半開玩笑對我那精神病患的母親說:「妳斗大的字不識幾個,卻養出我這種女兒來。我比你有成就多了,但在做母親一事上,卻是虎母教出犬子,你比我好命。」


  其實這是消極負氣的話,因為我說這話時,仍以十分功利的態度來評定我的兒子們。


  他們絕不符合我的期望,但我反省自己,我到底期望什麼呢?難道我不希望他們活得開開心心,讓他們自己決定他們的職業和生活方式嗎?再坎坷的人生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我又何必杞人憂天呢?何況「有福之人不落無福之地」。很可惜,絕大多數的父母一如盧蘇偉書中所說的,只想管教子女,卻不得法。一個不成長、不肯自我反省的父母,光憑一招半式,就想兒女長成他們期待的或符合俗世標準的人,不過是癡心妄想。


  親子和配偶關係是我們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考關,怎能不用心呢!教育程度愈高,做父母的能耐愈差,因為他們無法不用自己成功的模式去套在子女身上,連我也不能免俗,所幸我的兒子們不理我這一套,以陽奉陰違的方式抵制我,也迫使我重新審視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兒子們,學習尊重他們的選擇,祝福他們一路好走,而非急於為他們解決問題。



跟老鷹學習,逼孩子面對自己的人生


  像老鷹一樣,把孩子推下去,才是做父母最仁慈的一招,否則害了子女,也拖累自己,難得為人,怎可讓子女一輩子當寄生蟲。


  我有一位朋友不接手機,也不讓人留言,我找到她後,問她是怎麼回事?她苦笑說她終於忍心學會不理會她兒子,這個孩子自小到大好吃懶做,動輒惹事生非,她為收拾他的爛攤子疲於奔命。


  最後她終於痛下決心,不管他在外面闖了什麼禍,她要他自己負責。她為自己定了一個最低標準:萬一他死在外面,她會去收屍


  她反問我說:「做為一個單親母親,好不容易拉拔孩子大,如今做些了斷,能不心痛嗎?」


  好一個勇敢的母親,揮刀切斷肚臍,讓孩子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英國大哲羅素說過:「教育子女像開車,要踩油門而非踩煞車,可惜父母和老師只會拚命踩煞車,而非放膽踩油門。」


  


自序  (摘錄)


別用低年級的方法教養青少年


  本書的重心在於讓我們這群有能力又關心教養的爸媽知道,孩子長大了您也要跟著長大,別再用低年級的教養模式教養您國、高中的孩子,其實他們一直很棒、很好,只是因為爸媽長不大,妨礙了他們的成長和成熟。


  我認為,做父母的要學習「放手」和「放心」,信任您的孩子已經大到有能力去面對和處理他們生命的遭遇和困難。如果我們持續照顧和保護,只會妨礙他們發展,青少年需要的不是「管」或「教」,而是「了解」和「賞識」,他們需要有空間為自己做選擇、做決定,更要有機會為自己付出和負責。


  請爸媽退後一大步,孩子能做的事,請別插手過問;孩子可以承擔的事,請別建議或提醒。讓青少年的孩子知道,他所做的一切是為自己,不是為了父母或老師;讓青少年明白,他(她)是自己的主人,必須為自己努力與盡責。


  父母當然可以選擇繼續保護和照顧您的孩子,但我相信您和孩子都會因您這樣的選擇而受苦,孩子會用叛逆的方式,抗拒您的照顧和努力,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他不再需要您全力呵護,他們需要的是證明自己已經長大的空間和時間。


男孩「洞穴時間」自己教導自己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知道您們有太多的擔心和恐懼,但孩子需要獨立的思考的機會和情境,尤其是男孩,遇到問題時,他需要的不是教導,而是他足夠和自己對話的「空間」和「時間」;他需要的是「不被打擾」,能和自己對話和自我澄清的機會,有了這樣的「洞穴時間」和自己充分對話,有自己教導自己做最好的選擇的機會,我們才可能教出主動積極、為自己負責與努力的男人。


  如果您不知道或不願意尊重男人成長的需求,也就會很難經營和諧的婚姻、維繫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


  男孩、女孩要的真的不多,關鍵是您知道多少呢?這本書提到的都是別人家的青少年,其實講的就是您的孩子。知識會讓我們減少挫敗和摸索,而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小學後,就不再學習了,他們不再看重孩子這個「人」,改為看重「成績和表現」。


  結果,大部份的父母都很挫敗,因為孩子總不如父母期待的那般傑出與優秀。孩子也很挫敗,因為不管他怎樣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賞識和掌聲。這本書想讓您知道,其實您和孩子都很棒也很好,但要換一種角度看待您和孩子的獨特,換一種態度和心情,陪伴孩子學習與成長,青少年叛逆期將會是您和孩子最最驕傲的成長期哦!


照顧青少年的情緒,家庭氣氛也會有品質


  讀這本書,別急著要找到答案,教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原則和方向,我會清楚地讓您知道什麼是青春期孩子的需求和重點,我會不斷地提醒「事」和「情」,重要的絕對是「情」,而非「事」,因為只要青少年情緒對了,什麼事都可以如願,否則,我們就會每天和孩子鬥牛,每天都在家裡製造情緒的垃圾,輸掉了家庭的品質,以及孩子未來的各種可能。


  打開這本書開始閱讀,並不斷地學習和改善,我有信心,您一定會和我一樣,享受為人父母的成長旅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媽 的頭像
    B媽

    B媽Letting Go孩子放手飛~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