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笨 ,越自我感覺良好
100/12/20(日)
「自我感覺」是心理學的衍生詞,指對自己行為、能力的主觀感覺、看法。「自我感覺良好」則被用來揶揄一個人自戀,活在自我陶醉中。
一般人有少許自戀是正常的,這總比自我厭惡來得健康。但一旦過火,分不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自己的想像?就很糟。
「自我感覺過度良好」的人總是把自己當作是宇宙真理,無視一切反對自己想法的證據。總認為自己舉手投足間都散發著致命的吸引力,甚至覺得自己生存在世上,整個鄰居、辦公室、整橦大廈、甚至整個世界也在暗戀著自己。
有些主管更是在其位久了,總自我感覺在公司的重要性,覺得公司沒有他就會倒閉,其實公司最不需要的就是他。
這種人在枱面上是被尊重的,但枱面下沒有人服他,他至少該清楚自己有什麼條件?但通常這種人的自省能力很差,永遠不會發現自己實際是糟透了。有的人年紀越來越大,看他人和自己的尺度可以差得非常的遠而不知自己超極離譜。面由心生,那種連小孩都看得出來的猙獰面孔。
謙卑隨和的人還是較受人敬重、讓人打從心中佩服,我們應該當那一種人。有的人總看不起社經職位比他低的人,從沒把他們看在眼中,自己像皇帝、別人永遠像小李子,什麼事都要別人伺候,然缷下他的權勢,他剩下什麼?
人的個性、觀念是日積月累、深根蒂固的,無形中他也把這種不良的個性實實在在的以身教教育給了下一代,這是人生最很可悲的一件事。
「自我感覺太良好」的人要當心,你可能就在憂鬱的邊緣!根據國外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透過給自己言過其實的讚美來提高自信的人,對自己自視過高、自滿甚至自傲,最終反而會感到沮喪,憂鬱情緒更高漲。因為當發現自己做不到100分時,大大挑戰了過去認為人要「自我激勵」的觀念。
-----------------------------------------------------
越笨 ,越自我感覺良好
轉載自99.6.7 /30雜誌/第70期
我們常聽到:「 這個人自我感覺也太好了吧!」、「某某人根本就是自我陶醉吧!」這些話多半是帶著諷刺口吻講的,使得「自我感覺良好」一詞突然間便成為挖苦他人自以為是、過度樂觀、過度自信的專用語,但殊不知「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問題可能不在於人格,而是在於大腦額葉的活動量太低了。
大腦額葉與自我感覺有關
美國奧斯汀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比爾(Jennifer Beer)和研究生修斯(Brent Hughes)在今年2 月的《神經影MRI像》期刊中,共同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這篇報告揭露出一項事實,原來,容易自我陶醉的腦袋與此人的大腦額葉活動度,有密切的關聯性。
研究中,他們請20 位受測者比較自己與同儕在正面特質和負面特質上的差異,並以核磁共振攝影測試這些受試者的腦袋。
結果發現,回答較同儕擁有更多正面特質的受試者,其大腦的前額腦區底部及大腦背側前扣帶迴兩個區域都較少被用到。額葉位於大腦半球的前端部分,主掌了一個人的思考推理、情緒感知的能力。
這項研究報告顯示出,對一般人來說,愈刺激活化大腦額葉的某個區塊,這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愈準確,但如果大腦額葉活動量很少的人,就容易覺得自己很受歡迎,或是自己在同輩之間表現愈好。
這是因為會對自己的看法不切實際、過度樂觀的人,通常在提出看法之前,思考的時間比較短,腦部動用的心智資源較少。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動用大腦的資源較少,其實也代表一種有效率的行為。
再從另一種觀點來看,也有人認為憂鬱症患者對自我的評價其實比健康的人更正確,因為憂鬱症患者較常使用大腦額葉,他們能客觀認知世界,並且做出正確的判斷,說不定他們才是真正能理解現實的健康人,但精神學家對此仍有爭論。
愈笨的人自我感覺愈好
當然,比爾和修斯的這項研究絕對不是創舉,過去數十年來,心理學家和腦神經科學家便試圖用各種實驗,企圖找出人類情緒和腦部結構的關聯性。
1981 年心理學家史溫森(Ola Swenson)做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成為後來經典之作,他針對受試者進行駕駛能力的自我評估,結果發現93%的受試者認為自己的駕駛能力絕對是在前50%。這種自我評估的盲點不僅表現在駕駛技術上,也會表現在受試者對自我智力、個性以及健康的評估上。
支持自我感覺良好的調查相當多,1976 年,美國大學聯盟委員會回收所有SAT(大學入學智力測驗)後面所附的問卷,發現70%學生認為自己的領導能力在所有同儕的前50%,並且有85%學生認為自己的社交能力處於前5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