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龍效應 ( Pygmalion  effect )

100/5/25()

畢馬龍效應,以下內容節錄自維基百科、國家研究院等文章:
畢馬龍效應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又稱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也稱為教師期望原理
典故來自於一篇神話故事中的雕塑家,畢馬龍Galatea島的國王,擅雕刻,他迷戀上自己所雕的少女像Cyprus,最後感動愛神Aphrodite,因此將他的雕像賦予生命,讓兩人得以結合。
然而這篇文章亦呼應了蕭伯納的舞台劇賣花女Higgins賣花女培養成上流婦女,最後愛上她。
也就是說,你對待別人的方式(無論是正面或負面),那麼他就會朝向被對待的方式轉變。
指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亦即一個人期望他人成功,他人就會成功;反之,期望他人失敗,他人就會失敗,故稱之為期望理論。
在有目的的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或別人對自己)所預期者,常在自己以後行為結果中應驗。此一現象的含意是,事先預期什麼,事後將得到些什麼;自己的作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
在醫學上早有發現,並且在教育上也有證實。如:學生自認為愚笨(或經教師評定),其學業成績將日漸低落

原因是自我預期將直接影響其動機,間接影響其努力,結果將如同其預期

老師的預期也會產生自驗預言,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差別的態度將影響學生自尊自信,結果形成學生的自驗預言。
師對學生有意無意間會產生一些期望,這些期望的產生可能因教師本身的經驗學識或偏見,而有好或壞的期望。

「畢馬龍效應」運用
教育的經典例子
有人把同樣程度的兩班學生交給同個老師教,一班被告知是資優的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異;另一班只說是普通的班級,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很奇怪的號稱資優班的學生表現十分明顯的優於另一班。
主要原因即在老師接受了資優的暗示,在教學過程投注較多的心思,自然影響學習成就。
經典反例,很多老師教學生,喜歡用酸學生的方式,常常罵學生沒有用,罵久了,學生也會真的認為自己沒有用,這種現象也叫作"畢馬龍效應

職場中的經典例子
業務部主管則認為這些新人都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因為他們有強大的企圖心及挑戰性,所以教導新人不遺餘力,也經常進行個別討論,即時給予肯定與鼓勵.

畢馬龍效應》管理者如何激發出員工的潛力、提升人才的生產力?

善用「畢馬龍效應」,給孩子多大期望,孩子也給妳相對的回饋!

心理師談幼兒發展的畢馬龍效應給孩子多點信心 - 華人健康網

畢馬龍效應是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媽 的頭像
    B媽

    B媽Letting Go孩子放手飛~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