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開發的迷思


/洪蘭教授


近參加幾個學校親子座談,發現父母關心的問題都很相似,即,「我怎麼樣可以增加孩子的腦力?」、「記憶補習班有效嗎?」、「我的孩子整天都在做功課,但是功課卻不好,是不是他太笨了?有地方可以測IQ嗎?」,這些問題都偏離了學習最主要的關鍵--動機,而且都有很多的迷思在內。


 


迷思一:聰明不等於成功


孩子學習的好壞固然跟大腦有關,但是大腦的成份只占50%而已。最近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同卵雙生子的研究報告已經集結成書出版了(台灣的譯名叫《本性難移》,萊特(William  Wright)著,遠流出版),這是長達三十年的追蹤研究,探討一出生便被兩個不同家庭收養的同卵雙生子在他們成年後,人格、性向、嗜好、成就上的表現有何不同,這個研究讓我們知道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教養大約各占50%


也就是說,基因是個建築的藍圖,它決定孩子大腦的結構,後天的經驗決定腦中神經迴路的連接,決定我們對事情的看法,這也就是我們的記憶與人格,就像一棟公寓的建構都是三房兩廳,但是只有走進去看到不同的裝潢才會知道它是張三的家還是李四的家。


教養就是在一樣的結構中讓你區分出個別差異的東西。因此父母不必太在意孩子先天的大腦有多聰明,因為充其量它只占你孩子成功的50%而已,還有一半是操控在你自己的手上。


其實我們看到歷史上成功的人都不是頂絕聰明的人,但是都能利用別人長處的人,也就是能靠領袖魅力創造出一番事業的人。


相信很多人看三國演義時都會覺得劉備很窩囊,他的天下是「哭」出來的,但是劉備的領袖魅力使關公、張飛為他賣命打天下,他能知人善任,用諸葛亮為他治蜀,使他成為三分天下的一霸;曹操的聰明才智遠不及楊修,曹操自己說過「吾智不及汝,乃覺三十里」,但是楊修最後還是死於曹操之手,所以聰明不等於成功,這是第一點迷思。


 


迷思二:記憶不等於聰明


第二點迷思是認為記憶等於聰明,現代父母相當迷信於增加孩子的腦力,買很多腦力丸、進補丸給孩子吃,其實是不必的,孩子只要飲食均衡即可,外面不明藥物常有危害人體的重金屬成份或化學物質在內,吃多反而有害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要補腦是因為覺得孩子念了記不住。別人孩子一目十行,我的孩子十目一行,那一定是腦力有問題才會記不住,其實這是不對的。


記憶,最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熟悉度。當一個東西看的很熟悉時,自然就能脫口而出,能說的出,自然就記住了。因此,在教學上,我們對一個不熟的東西就需要一直背,直到熟悉度增強到可以任意提取的地步為止。


但是這是傳統的教學法,現在對記憶其實有新的看法,掌上型個人電腦的出現已經取代了記憶在學習上的重要性,一些必須死背的東西可以放在大腦外面的地方去儲存,反正隨時可提取而且不會錯。所以現代的教學已不注重背誦了。


 


我個人並不贊成送孩子去補習班學記憶術,坊間記憶補習班教的也不過是如何增加新舊知識的連接,靠著舊知識的提取將新知識帶出來而已,這些方法還是表面的,它只是工具,不是記憶本身,真正的記憶還是在增加神經的連接密度一個聯結緊密的神經迴路,激發任何一點都能帶動整個迴路的活化。因此,心理學記憶的研究強調的是了解,而不是表面的死記。


了解(即明白AB的關係)會使A的神經迴路與B的神經迴路連接在一起,當A活化時,能帶動B的活化,將B引進意識界,這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呼籲課程不能排的太滿,太滿了使學生沒有機會去作主動的聯想,被動的接受訊息是今天我們的學生很會「填空」的原因,只有與課本同樣的句子會作答而一改換情境便目瞪口呆,不會作答了。


送孩子去補習班補記憶還不如讓他在家中看些他喜歡的書。


知識是相通的,只要他肯打開書來看,都會從書中得到啟發(所謂開卷有益)


 


快樂學習最重要


至於最後一個問題--孩子整天做功課,功課卻不好,從神經學來看,這就是疲乏效應。神經對一直不停進來的刺激會有飽和的現象,不再處理它了,這是為什麼「入飽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


孩子在上了八個小時的課之後再去上補習班繼續念同樣的東西,神經已經疲勞了,讀不進去了。


在記憶的研究上有個現象,一直在做同樣性質的記憶時,記憶的項目會相互干擾,例如記憶花卉的名稱,每一次記十種花的名字,當進行到第三個名單時,受試者已經記不得這個花是第一個單子上的還是第二個單子上的,但是如果這時換成記憶十個傢俱的名稱,受試者的記憶立刻回復到跟第一次記花卉時一樣的好。


因此,在課程的安排上,我們每五十分鐘就得換另一科來上,怕造成孩子學習上的飽和。但是父母在送孩子去補習班時卻忘記了這一點。


人不是機器,在疲勞後,反應會遲鈍,會「有聽沒有見」,所以我們常在補習班看到眼光呆滯的孩子,手在無意識的抄著黑板上的公式,難怪一個孩子會在桌子上刻下了「我在浪費生命」這句無聲的吶喊!


 


今天教改的問題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沒有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即,有動機的快樂學習


或許我們無力改變大環境,但孩子是自己的,可以從自身做起。


當父母把眼光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後時,我們就了解學校的成績不那麼重要,考上台大並不保證一輩子成功,反而是有學習的動機,愉悅的人生觀,他以後一定會在世界上找到他自己的定位niche),他的生命才沒有浪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媽 的頭像
    B媽

    B媽Letting Go孩子放手飛~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