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氣壯,還是理直氣平?
102/6/19(三)煮婦老媽
什麼事都先想到自己,真的才是對的嗎? 人,在這世上,每個人有效期過了不就消失了嗎,做過的事不是應留給人留念嗎? 當有人把它該盡的義務丟給我們,而且把它應得的權利全拿走時,該如何面對? 總是忙得焦頭爛耳,卻只以吃悶虧的心情面對,這是我,從來我都沒辦法理直氣壯表達自已內心的想法,頂多不愉快悶在心,悶很久,有些怨~~~~~該如何教孩子~~如何理直氣平~~
摘自洪蘭教授/遠流/2010年05月01日 理直氣平:勇於改變才會進步
深度自我期許的社會才樂於檢討;檢討之後積極有效行動,才能使自己進步。人最怕守成、安於現狀不肯改變,事情只有做了才會知道哪裡要改進。
現在社會上瀰漫著多做多錯的心態,真是要不得的。
現在的人習慣空口說白話,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紙畫大餅,充不得飢!講得再好聽都抵不上一個執行力,天下事只有實際動手去做了,才有成果出來。
受教育越多同理心消失得越快
有了品格其他德行自會出現
培植自重自愛的轉機
讓學習彈性不疲乏
動腦才能有志竟成
習重在思考,不是記憶
先做給人家看
不會表達就沒有競爭力
這一代的年輕人如果要和別人競爭
第一要有穩定的情緒(接受批評的雅量)
第二要嚴守自律
第三抗壓性高
第四閱讀能力強。
哪個大學畢業、在校考第幾名,出社會以後已經無人在乎了,它充其量在面試時使你加分,但是就業後一切靠自己的能力,所謂「不會行船順風翻,會行船能使風八面」。
有能力才會勝任,能勝任才會敬業。
工作是深刻喜悅的來源,人一定要喜歡自己的工作,才會有成就出來,人生才有意義。
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中國人喜歡「沉默是金」,過去大人很少跟孩子說話,如果說話也是很簡潔,甚少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或原委,其實這是不對的。
跟孩子相處時,要盡量把握所有的機會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和進退應對的禮節。
孩子若家境好,所有事都有別人代勞,從來沒有替別人接過電話,都是別人替他接電話,所以不知道這方面的禮儀。
現在很多孩子不會做事,是我們大人教得不夠,因為大家都忙,孩子忙著補習,大人忙著賺錢,加上孩子無從觀察父母怎麼跟他們的父母相處,所以不知道進門要先向父母請安,好東西要先給父母吃。
父母要想辦法多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只要有任何機會都要盡量的教,現代的「文武全才」應該是讀書和做人都行的孩子,也惟有教出這種孩子,父母的責任才都完了,這種孩子才是將來社會真正可用之人。
人的大腦會不停的因為外界環境的需求而調整內部的組織,盲人的視覺皮質沒有用到,因此會被徵召去幫助他讀點字。
大腦是用得多的,在大腦中佔的區塊大,不用的,會被別人借去用,甚至只要把眼睛矇上五天,我們的視覺皮質就會被挪去幫忙處理觸覺和聽覺的訊息。
大腦的機動性讓我們驚訝,也明白沒有坊間說的「人只有用到百分之十大腦」這事。
大腦是每天都在動,努力使自己在演化上更佔優勢、更成功,絕對不可能讓百分之九十的細胞閒閒沒事幹。
認知神經科學家看到這些打電玩、在網路上長大的孩子,發現他們的大腦已經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每天快速地在網上瀏覽大量的訊息,使他們判斷螢幕上隨機出現的幾何圖形的速度比我們快,他們在網路上尋找所需資訊的速度比我們快且準,他們從一個作業切換到另一個作業的速度也比我們快。
我們必須一心一用,他們可以一心多用,我們如果一邊看電視一邊說話,我們會說錯話,把電視上的字嵌到本來要講的話中去說錯,他們比較不會。
因為網路的訊息是即時的,他們這一代已不耐煩久等,凡事要立即見效。
看到實驗報告後,我們知道現在的教育方式非改不可。
一個會上網的孩子會不停的在網路上學新的東西,父母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看到,他們對著螢幕的眼神是熱切的,而對著黑板的眼神是無奈的。
因此學校教育的方式要改,父母教養的方式也要改,不能用十九世紀的理念去教二十一世紀的孩子。
大環境改變了,21世紀的孩子知識上不用我們操心,他們有心要學,可以學得很快。父母要教他們的是自制和自律,Y世代孩子缺的不是刺激而是規範,而規範要從小從生活上做起。
其實品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一個家教良好的孩子走出來是有禮貌的,做事是有品質的,談吐是有品味的。
怎麼罰,學問大
罰勞役,把教室玻璃擦明亮、把學校樓梯仔細打掃乾淨(很多校園中沒有落葉,但是樓梯卻很髒)等等,是個可行的方法。
灑掃本來就是古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兒童進私塾就是先從掃地學起,而且掃地比罰站、罰寫好,因為罰站對社會沒有貢獻,只是浪費孩子時間(面壁罰站的孩子很少在思過,如果思,也是在思別人的過);罰寫更會使學生痛恨作業,原本就是為了沒寫作業而被罰,再罰寫就更加痛恨作業了。
實驗已發現學習跟情緒和動機有關,清掃環境的好處是在清潔的環境中情緒比較好,學習的效果會比較好。
罰請吃糖不好的地方是沒有罰到孩子,卻罰到了父母親。
因為孩子還不會賺錢,用的是父母的錢,父母的血汗錢沒有用到對的地方,可惜了。而且罰請吃糖對孩子來說不痛不癢,下次還會再犯。若是像這個孩子沒有錢又不敢跟家裡講,逼上梁山時,就只好去偷,犯下了一輩子遺憾的錯。
零用錢是把雙面刃,有利有弊。
有人贊成給孩子零用錢,可以從小教他經濟的概念,但是孩子常會認為我的零用錢就是我的錢,我要怎麼用是我的自由,父母管不著
做家事給錢?
會養成孩子沒錢就不做家事的錯誤心理,忘記了家是大家的,住在裡面的人都有責任把它清乾淨;
孩子考一百分給錢做為獎勵?
雖然錢是有效的動機驅力,但這也會給孩子錯誤觀念,不給錢就不唸書,以為唸書是為父母唸的,不然為何考好要給錢呢?
我覺得沒有人可商量的孩子是天下最可憐的孩子,他會覺得孤單無助,通常這是孩子最需要大人的時候,大人應該指引他正確的解決問題方法,告訴他是非對錯。教導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責無旁貸。
不要再截長補短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一直補習是浪費自己的青春和父母的錢
父母花點心思觀察孩子日常生活的舉止就會看出他的性向,尤其在遊戲時最容易看出來,因為人都不喜歡挫折,遊戲時一定是玩他最拿手、最有興趣的項目。父母知道了以後,便可以鼓勵他,安排機會讓他表現,興趣就培養出來了。
比爾‧蓋茲的爸爸很早就知道他的大女兒是走會計的路。
他說孩子小時候,他帶他們去迪士尼樂園玩,當時大女兒才十歲,出門時便懂得帶一個小本子記帳,花的每一分錢都登記下來,到回家時,她把皮包的零錢倒出來,跟本子上的帳目一核對,一分錢都不差。果然成了有名的會計師。
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多加觀察,就會看到他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好的就鼓勵他,使這長處變成將來謀生的技能;不好的短處要趕快改掉,不要等到後來積習難改,後悔莫及。
在21世紀,父母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孩子將來是靠長處吃飯,不是短處,所以不要截長補短。
不必要求他國、英、數樣樣行,而是他必須有一項特別行,能夠跟別人競爭。在科際整合的現代,任何領域玩出名堂都有飯吃,不一定非最紅的領域不可,甚至冷門的科系,只要孩子喜歡有興趣,都沒有關係,一旦你是這科系中做得最好的人,你一定有飯吃。最怕就是樣樣通、樣樣鬆,半吊子的學生再紅的科系也沒用。
養孩子在乎心,不在錢上,是可以不昂貴的教出好孩子來的。父母平日在日常
父母快樂,孩子才會快樂
當別人一直說她是為你犧牲時,壓力非常大,一旦達不到母親的期望時,會覺得自己對不起母親。她說她活得非常不快樂,也害母親活得不快樂。
人應該為自己活,為自己活就不會失望,因為操之在我。
天下的父母都是為孩子好,但是只有自己快樂,孩子才會快樂。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因為孩子跟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最多,母親的情緒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情。
父母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把自己照顧好,使自己活得長,孩子才不會失怙、失恃。
快樂是一種態度,一種對待生命、每天過日子的態度。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扮演很多種角色,我們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是朋友、是教授,扮演的角色越多,內心的能量越大,一個角色受傷時,其他的角色可以出來支援,打擊來時,就能保護我們不受傷害。
做父母更要多讀書,接受新的觀念。
多讀書使我們看到事情的因果關係,了解因果關係就明瞭事情在外界的定位,不會以為是自己不好,自怨自艾。很多時候,越逃離,面前的山越高,一旦面對它,它就突然變矮,就在你能力可以處理的範圍之內了。而且事情不處理會像滾雪球似的愈滾愈大,最後不可收拾。
情緒的雪球尤其如此,只要孩子情緒一不對勁,要立刻放下手邊的事,優先處理孩子的情緒,不要等到火山爆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