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教育




享受學習.安心做自己




源/親子天下2012年 11月號第40




為什麼北美華德福學校10年成長2倍,全球父母趨之若鶩?

什麼樣的教育,讓台灣精英家長:銀行家、教授、科技業主管不惜
島內移民,甚至為了兒女中年轉業? 不強調競爭,沒有考試和功課的華德福學校,帶給傳統教育什麼樣的啟示?




 




趨勢篇/台灣父母島內移民 尋找不一樣的學習




十九歲師專畢業第一次當老師,非常興奮,每天把字抄在黑板上讓孩子抄在簿子帶回家寫,隔天再抄回來。如同我的老師教我時一模一樣,周而復始。但我心裡很不舒服,不斷省思這樣的教學對嗎?」    




今年六十一歲的張純淑,花了十九年尋找「對的」教材和教法,直到一九九六年在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參觀華德福學校激動的發現:「我好想當這樣的老師!」於是回台灣創辦宜蘭縣慈心華德福中小學。    




「小學我讀三峽山腳下民義國小,一個鄉下小學校。自由自在的生活,太讓我印象深刻。記得校長很愛種蘭花,老師就帶我們去野外挖土,去溪邊游泳、鋸蛇木……因為有這六年,我覺得人生太美好了!因此總是很樂觀浪漫。」基隆女中圖書館主任黃致誠,在雪隧通車、女兒小五時,放棄走路上班的優閒,舉家從基隆搬到宜蘭。讓女兒念華德福,是他們送給她的「禮物」,「從此,我和太太每天上班必須通車三小時。但是我覺得很值得!」




 




全球成長最快的教育體系    




不管老師或家長,許多人和華德福教育相遇,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近年來,全世界發展中的「華德福」,不僅是少數個人生命頓悟後的抉擇,而是逐漸匯聚為推動正式教育體系與學校改革的動能。1990年代初期,全球只有不到600所華德福學校,到2012年成長至1,023,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另類教育體系。




華德福的快速成長,凸顯整體社會對於傳統教育體系發展走向「病態化、殘缺化的不滿,人們要求教育必須關注『全人』的發展,與『更完整的學習』,」長期研究全球另類教育發展的政大教育學院教授馮朝霖分析。    




1992年起,美國社會在長期對公立學校不滿、要求教育選擇的壓力下,政府推動了公辦民營特許學校制度charter school)。美國的華德福學校因此開始從私立學校跨入公立學校,目前全美有四十四所公辦民營特許華德福學校,聚集在西岸為主。    




2008年,史丹佛大學博士歐伯曼(Ida
Oberman
)在美國知名教育期刊《遇見》(Encounter)發表加州公立學校的長期研究報告「向華德福學校學習」。




研究發現,華德福學校小二學生語文和數學平均成績低於公立學校學生,但到八年級,華德福學校學生在相同科目表現就超越公立學校學生。

「華德福學生從小在一個友善環境中學習,對知識的熱愛逐漸被啟發,年紀漸長,自然看到孩子的成長,」歐伯曼說。    




2011年十月,美國《紐約時報》週日版頭版報導美國科技公司高級主管紛紛把孩子送到華德福學校的趨勢。這篇標題「一所不教電腦的矽谷學校」引起關心教育的全球父母關注。「華德福」似乎成為不滿現有教育體系的家長,另一種選擇的代表。




 




華德福成長凸顯對改革的渴求    




近二十年來,亞洲的華德福學校成長速度最快。台灣華德福學校的發展,也同步在1994年教改運動後萌芽。多數的華德福學校,都是跟著學生的成長,「邊走邊蓋」1995年,台中市磊川華德福實驗學校校長林玉珠在台中,從娃得福幼兒園一路往國小、國中延伸,2014年磊川實驗學校將招收高中生。




台灣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宜蘭縣慈心華德福學校1999年創校時只有五位學生,短短十三年,從小學辦到高中部,全校現在有583位學生。




前年起,小一新生更從兩班增為三班,這學年仍有262位學生排不到名額,等著「候補」轉學。    




因為對華德福趨之若騖,宜蘭縣冬山鄉近十年,從外縣市移入定居就讀慈心華德福的家庭,學校估計有三千戶,讓冬山鄉在宜蘭縣多出一席縣議員。「慈心華德福學校做到讓城鄉翻轉,」從台北市大直移民宜蘭的家長會會長陳建廷說。    




台中市磊川華德福學校,以非學校型態實驗機構成立,在現行法規中,每一個年級最多只能收二十位學生。現在,每年小一申請入學生名額是招生人數的兩倍。    




桃園縣、雲林縣這幾年也紛紛開始成立公辦公營的華德福學校。其他縣市也有如百花齊放,由家長推動教育局處辦學。




公辦公營的華德福學校幾乎校校額滿,吸引許多外縣市父母衝著「華德福」不惜島內移民。現在,學校都還必須以孩子入籍先後和家長研習積分等條件,設立不同的入學比序條件。
全球華德福學校蓬勃發展,背後是對公立學校教育改革的強烈呼聲。 




「把華德福學校引進公立體系是教育改革的起步。我們正在重新改寫教育主管機關對『教學』還有『成功』的定義,」加州一所新成立的華德福高中校長阿列山祖接受美國喬治魯卡斯教育基金會採訪時說。




 




華德福教育啟示/重點不是課程,而是「全人」




華德福教育中心思想根植於魯道夫.史坦納博士(Rudolf Steiner)的「人智學」(Anthroposophie)。「人智學」將人類生命本質歸結於身體、心靈與精神三種層次的結合。華德福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是要「照顧身心靈,培養完整的人」。華德福教育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與任務。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國家培養「人才」,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願望和期許。而是透過教育的歷程,幫助個人「發展他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    




史坦納建構了「七年發展論」,華德福教育的課程,就是按著孩子不同成長歷程的需要,給予不同重點的啟發。




因為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為了要凝聚並等待孩子內在生命的能量,華德福的中小學不強調競爭,沒有分分計較的考試、也沒有反覆練習的回家功課。




數學課都充滿色彩華德福教育在任何課程都是「整合性」教學,透過手與腦的結合、音樂、藝術和各種表達融入,讓學生從小「活生生的體驗」真實知識。




譬如,學分數的時候,老師烤披薩讓學生實際看到「1/41/8」。




教度量衡的時候,要學生用自己的手臂量學校圍牆的長度。每個華德福的孩子都要學木工、打毛線,織完毛衣的孩子就明白什麼是「面積」、造完房子的孩子就能明白「測量」……    




十四歲之後的課程,則透過大量的專題引導青春期的孩子「思考」,例如七年級正值叛逆風暴,課程就開始辯論法國大革命…… 華德福學校的教室風景,就是這麼不一樣。




早上十點下課時間,宜蘭縣慈心華德福小學四年級教室桌上散落色鉛筆和蠟磚。學生亞傑正交錯用粗粗的粉紅色、紫色和綠色鉛筆畫出3/41  4/1的圖形,然後寫下筆記:「     」。連數學課都是有顏色的




相較於一般公立學校教學的核心是「課程」和「進度」;華德福則更重視教「人」。 當華德福學校四年級的學生還在慢慢用色鉛筆製作自己的數學筆記,透過具體圖形理解分數大小和比較的同時,一般公立小學三年級,早已學完同分母和異分母的分數加減,可以在四十分鐘內解完二十題的計算。




台中的磊川華德福學校開學後兩週,發給家長的通訊寫著「二年級的孩子,這兩週學到的國字有『共、大、下、去』……」當這些孩子還在用尋寶的方式「發現」新字時,根據九年一貫課綱,公立國小二年級孩子的識字量,已達七百到八百字。




華德福教育不怕「慢」和「落後」。




他們相信,給孩子足夠時間和空間,尊重孩子的發展,給予適當的啟發,才會讓孩子長出健康的自我。




 




培養思想自由的人




/何琦瑜




最近認識一對有意思的夫妻。




先生是德國人,說得一口流利中文,本來主攻音樂在德國樂團演奏黑管;後來對物理有興趣轉攻物理碩士,對中文有興趣就來台灣學漢學,現在自己創業,做的是很環保前衛的風力發電。




太太是台大法律系、德國法學碩士高材生。這位高材生犧牲了一切從事「其他活動」的時間和餘裕,經歷過艱苦又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但當她認識德國的朋友時,「感覺自己過去是被騙了!」因為她發現,德國人從小學到高中,只上半天課,多數人沒有補過習。可是德國大學生們知識廣博,生活多元豐富,思考問題的觀點和看法,也能深刻有創意。




他上學K書的時間不到我的一半,但他會的事情是我的好幾倍!」台灣太太如是說。在台灣朋友們一陣「長他人志氣」的討論中,德國朋友回應:「想事情是需要時間的啊!你們花太多時間要學生趕快『複製』課本裡的東西,但都沒有給小孩時間『創造』屬於他自己的東西……」




簡單的一句話,道出我們今日台灣產業轉型的困難,也是教育體系應該要改變的核心。




即使十二年國教已經如此喧騰的展開,想要釋放中學的教育,但家長和老師們,還是戒慎恐懼的,深怕孩子「不夠辛苦」,將來就會「沒有競爭力」。




問題是,這樣的「辛苦」模式:把營養不良的教科書,一字不漏吃進去,再用貧乏的測驗卷,讓學生原封不動吐出來,究竟能培養哪種「競爭力」呢?




 




華德福教育的啟示 




這期《親子天下》用極大的篇幅,報導看似小眾的「華德福教育」。




源自德國的華德福教育,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另類教育體系。




過去十年,華德福學校在北美的數量已經成長兩倍;愈來愈多重視教育的國家,如加拿大、美國、芬蘭、德國,都將之納入正式教育體系支流,予以實質的經費資助。這個發展近百年的華德福教育體系,不考試、不強調競爭,重視全人的發展,允許孩子緩慢的開花結果,在世界各地都激發起孩子愛上學的動機。




許多國家好奇的研究,強調「慢學」的華德福教育畢業生,有沒有「適應不良」的問題?




有沒有「缺乏競爭力」的遺憾?在美國一份針對從華德福畢業的成人之研究顯示:九四%的華德福畢業生,都能順利進入大學就讀及畢業;九一%的「華德福人」,有非常活躍的「終身學習的習慣」;超過九成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近九成的成人,認為自己在家庭和工作中,與他人的關係良善、滿足於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與他人的友誼。




教過華德福畢業生的大學教授評價,華德福體系教出來的學生,在動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社會與他人的關心,和一般學生比較,評價都較高。




也因此,美國、英國等學界和公立教育體系,紛紛提出「向華德福教育學習」的研究和行動。希望將另類教育的優點,回注主流,擴展裨益更多孩子。




「我們最大的努力,應該放在培養出自由的人,讓他們為自己的人生,訂定目標與方向,」華德福教育創始人史坦納博士,描述教育的終極願景。




華德福學校在台灣,因著體制與經費的捆綁,發展受限。我們的報導,並不是要鼓勵家長「島內移民」再去擠華德福學校;我們希望的是,藉著華德福的故事,能夠激發關注教育的台灣讀者們,共同思考,教育應該如何不一樣,才能培養出思想自由的下一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媽 的頭像
    B媽

    B媽Letting Go孩子放手飛~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