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國旗讓你認識七個國家)
 [ 挪威(整張國旗)]


國一的兒子開始會說謊,而且可以掩飾得很好,在找破解又不傷他自尊的方式,先生說是我太過求好心切、要求嚴厲所致。父母總有忙不完的事~~


……………………………………..


孩子說謊必有因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國語日報98/03/17家庭版


有一位讀者來信說他的孩子很喜歡說謊,已經小學三年級了,怎麼打罵都無效,打時會跪地求饒,打完照樣說謊。他很頭痛,不知該怎麼辦?


其實,一個行為的出現,背後一定有原因。我們應該先來看一下原因。


大腦造影實驗中,我們看到說謊時,大腦活化的地方,跟給受試者聞阿摩尼亞(氨水)是同樣的地方,也就是大腦的「厭惡中心」。所以我們知道,雖然說謊的孩子嘴裡不承認,心中其實是不齒這個行為的。既然不齒,為什麼又會去做呢?那就是我們大人要去了解的地方了。


 


一般來說,孩子應該有一個很強的欲望無法達成,才會想盡方法去完成它,包括欺騙在內。


例如:
實在很想要某個玩具,但父母不准;
很想吃某個東西,父母不准;
考試考得很爛,不敢給父母知道;
想跟同學一起出去玩,但父母不准……
知道說謊的原因(父母不准但他想要)以後,就比較容易對症下藥了。


 


從某些方面來講,是大人逼孩子說謊的,因為我們沒有善盡溝通的責任;
既然孩子想要而大人不准,其中必有道理,應該好好解釋給孩子聽。
我們要從根源讓他知道為什麼這件事不能做,然後幫他找出替代的方案,使他的欲望減低。


同時,還要長期監督,使壞行為沒有機會出現,因為大腦神經迴路越用連結越緊
長久不用,連結會慢慢鬆開。


所以父母管教的方式要一致,絕對不能媽媽說不行的,爸爸卻說可以。


孩子是非常精明的,他馬上知道如何去討好父母,操弄父母之間的矛盾,這樣管教就破功了。


說道理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這件事不可以做,它的後果會如何,雖然要花很多時間和心力,但是這個投資是絕對划得來的。
只有心悅誠服,自己決定要改,壞習慣才改得掉,不然陽奉陰違是無效的。


 


我的孩子小時候不喜歡刷牙,不盯就不刷,還會騙我說他刷過了
我帶他去看我補牙,讓他看到小時候不刷牙,長大一輩子受苦,後來他就不敢了。
從此,他背包裡放了一把牙刷,任何時候,只要吃過東西就刷。
而且我告訴他,
刷牙是正確的行為,不刷牙會自食惡果
所以,他出外應酬時,吃過飯就立刻去洗手間刷牙,不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


 


對於說謊的孩子,先要找出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去做父母不喜歡的事,然後看這件事有沒有辦法兩全其美,在父母能接受的範圍內,讓他達成願望。
如果真的不行,再看有沒有其他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
當父母肯聽孩子說話時,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內心會出來一股力量使他向善。
很多人不做壞事,是因為他不願使父母傷心。
做到這一步,教養就成功了。
只要看說謊的孩子都是低著頭,不敢正眼看老師就知道了
(說謊時,人的瞳孔會放大,這也是一個人性本善的指標。演化竟然讓人在做壞事時,出現生理反應)。



要改變孩子的壞習慣,父母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更要用愛心去化解。
所以,面對孩子說謊,不要驚慌,不要打他,要用愛去感化他。


---------------------------------------------------------------------------------


分數的迷思


 


文/洪蘭 國語日報2008/11/18家庭版


在捷運上,一位母親憤怒的對兒子說:「你為什麼總是考這麼爛?補習這麼多都沒有用,笨得跟豬一樣。」她連罵了三次「豬」,兒子氣不過,就頂回去說:「我考不好,你說我是;我考得好,你又說我是猴子稱大王。你究竟是我媽還是動物園園長?」旁邊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站在我旁邊的同事從背包裡拿出一本書《成績單》,說:「這是我兒子要我看的,我已經看完,你要不要也看一下?」我回家把它看完後,心想:或許我們也該來發動一個「杯葛分數」的運動。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說,大人都是以分數來評量孩子
成績好,就是好學生,不管他平時是什麼行為;
成績不好,就被人看不起,在班上被嘲笑。
諾拉是個高智商的孩子,不忍看到同學史蒂芬因為成績不好,整天被人捉弄,她就故意考不好,希望老師和同學不要以分數來取人。


 


當然,一個好學生功課突然一落千丈,會引起校長、老師、父母的關心。
故事發展到最後,全班杯葛考試,抗議學校考試內容都是記憶式的,只重視分數。
例如社會科考「經濟大蕭條開始時,美國的總統是誰?」
學生就答「唐老鴨」、「貓王」,全班考零分。
於是事情大條了,督學來了,所有的家長也都來了,三堂會審,審諾拉和史蒂芬。


 


書中有幾段話很發人深省。
臺灣很多老師以考倒學生為原則,
越是明星學校,題目越是出得難,常聽到學生說能考個七十分就不錯了。
但是考試的目的不是想知道學生學到了什麼嗎?
考很難的題目會失去鑑別力,只會使學生感到挫折而已,並沒有任何好處。
我們一定要記住:「考試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更不是最好的方式」。


 


公平和公正有差別,叫老鷹和小鳥一起飛是公正,但不公平。
諾拉說的好:「有一件事大部分的學生都沒有說出來,就是成績差常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笨蛋,但這不是真的。好成績會讓另一些學生覺得自己很優秀,那也不是真的。所有學生開始競爭比較,聰明的學生覺得自己更聰明、更優秀,十分高傲自負;普通的學生覺得自己很笨,好像自己一無是處。本來應該幫孩子的家長和老師並沒有幫上忙,只是增加更多的壓力,還製造越來越多的考試。」這段話把很多孩子的心聲說出來了。


 


幸好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如此,有個管理圖書館的老師,就不贊成學校要她依學生運用圖書館的表現打成績。
她說,圖書館不是為此而存在的。
其實,閱讀課要打成績,跟上圖書館要打成績一樣荒謬。
閱讀的目的不是寫報告,它把一件很愉快的事變成了負擔。
難怪一個學生說我們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把所有愉快的事都變成功課,常常只重視結果,不注重過程。
其實,學習是最不能只看「最後結果」(end result)的一件事。
因為學習跟神經迴路連接和固化(Consolidation)有關係,這兩件事都需要時間來穩定。


 


我們的學習曲線不是一條直線,而是螺旋狀的,學習一陣子以後,上升一個階段,再一陣子,又上升一個階段,它不是立竿見影,所以不能性急。
每個人學習的速度不同,定期考試對學習慢的人就不公平,因為他並不笨,他可以學,只是需要的時間比人長。


 


分數的迷思已經殘害了很多孩子身心的健康,是應該停下來檢討的時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