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有反駁文章)

【中國崛起之台灣末日】

104/10/26大榴槤/作者:林宏諺(交點共同創辦人)

未來,台灣已經不是打工的天堂,包含大陸也一樣,打工要有知識和智慧。而且要付出更多代價和努力。

今天的共產黨,已不是當年的『土共』了。

台灣年輕人,你還剩下多少機會?

花蓮市區內的天祥晶華、中信(改名翰品酒店-屬雲朗觀光股份有限公司)、統帥、王子等飯店,已經被大陸買走。

大榮,新竹貨運也已被中國人入主。

大陸老闆評台灣上班族:空有人情味,卻毫無競爭力。

誰能想到,短短5年「變大陸人管台灣人」,這些高階經理人的共同點是:兇悍、聰明、主動出擊、不擊敗對手誓不罷休的狠勁!

張沁在大陸受過完整大學教育,並在台灣飛利浦PHILIPS擔任總經理一職,他自信說「不必給我年度目標,我自己會訂,而且標準會更嚴更高」。

《商業周刊》2010年曾經做過「大陸經理人搶灘台灣」的專題報導,三年下來已有將近3,000位大陸人士獲准來台。台灣人從此必需要面對大陸老闆或主管的事實。

第一次在台灣吃便當的大陸溫州人林峰,以不到6年的時間,成為台灣最大便當連鎖店「悟饕池上飯包」執行長。

德州儀器亞太區總裁程天縱,在2003年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曾說:「台灣經理人在中國的價值會越來越低,因為不管是警覺性或者企圖心,都非常薄弱...」。

專為國際企業提供中高階主管人才仲介的《經緯MGR智庫公司》總經理許書揚指出:相對於台灣,大陸人長期處於物資缺乏、機會難求,窮慣了的環境當中,再加上經歷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環境動盪,大陸人擅長把握任何機會,而且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去爭取任何機會,而且哪怕只有一點。

來自青康藏高原,經歷過文革、擁有德國博士學位的劉小稚就曾指出:「我沒有一個成果是平白得到的,因為我是困境下的survivor(生存者)」,因此一年365天,我天天往死裡幹。

同樣從青康藏高原來台灣的王寧回憶說道:每年寒冬,上級都會要求在三個月內,繳交200公斤水肥。王寧每天都在街上尾隨在藏胞的後面,只要看到他們撩起長袍往地上一蹲準備如廁,王寧就趕緊上前,等他們上完後就立刻用容器蒐集惡臭的糞便。在剛開始的第一年,他吃不到肉,三餐都以麵食及根莖類植物裹腹。「那麼苦都熬得過來,還有什麼好怕的?」王寧在台灣衝事業8年,返鄉探親的次數不到5次,建立了台灣最大的養豬事業。

因為樂在競爭,他們都很「敢」,也充滿了把對手「逼到絕路」的狠勁

中國首富國美電器集團主席1969年次的黃光裕,在攻進頭號對手蘇寧電器南京大本營時,他將工作人員分散到所有賣場,全天候觀察對手動態,當人員回報蘇寧打八折,他就打七折;蘇寧再降到五折,他二話不說以三折因應。最常掛在黃光裕口中的是「我敢將利潤全部送出去,送幾年我都不怕,我敢零利潤販賣,就看你能不能活得下來」。黃光裕接受專訪時即指出「我不願意花上三個月,將計劃書修改到完美再去執行,只要事情有三成把握,我們就馬上幹,然後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隨機應變」。多數的台灣人寧可安於現狀,沒有十足把握的更好機會,多半會選擇按兵不動。

 

悟饕池上飯包33歲執行長林峰直言:台灣六年級後的人真的「像草莓一樣,那麼難栽種,還要養在溫室,太熱不行、太冷會死、太濕又活不成」。林峰是個台灣女婿,他發現每個來應徵的年輕人,最在意的不只是薪水,而是一個月能休多少天假?當他告訴應徵者:「我每天工作超過14小時,超過一半的人聽了之後都會直接打退堂鼓」。

台灣肯德基開發部副總監虞國偉來台灣半年時間,最不能接受的是台灣員工告訴他:「能做最好,不做也無所謂」。

來台灣5年的葉舟,最納悶的是「台灣冬天最低溫度才十度,卻連隻小狗都得穿衣服出門」。原來台灣的新生代,安逸太久了。

中國的崛起,台灣的末日,我們可曾想過:大家還能再安逸多久?

 

投影片1

投影片2

投影片3

投影片4

投影片5    

────────────────────────────

批駁「中國崛起之台灣末日」

作者南嘉生/民報/2015年11月1日.

基於他文章影響層面廣闊,我覺得有必要澄清這篇文章很多錯誤的概念。

這篇文章強調:中國企業買台灣的飯店、中國人做事很努力且很狠且很敢拚價格、中國老闆做事很願意投入時間。

相較於中國人,台灣人努力度不夠又不夠狠。

他的結論是:「原來台灣的新生代,安逸太久了」、「中國的崛起,台灣的末日,我們可曾想過:大家還能再安逸多久?」

我們只要將文章中,誇獎中國人的各種論點,與世界各國企業經營模式比較,就會覺得很困惑。

中國來台灣買飯店,為何美國、日本不來買呢?他們不是比中國更有錢嗎?美日的企業很有能力,但美日國民比台灣人更重視休閒,又不會像中國那樣難以想像的殺價做生意? 

中國人「有三成把握,我們就馬上幹」,台灣人「沒有十足把握的更好機會,多半會選擇按兵不動」,然而美日做事不是比我們規劃得更周詳,更有把握才動手嗎?

中國人抱怨台灣人「最在意的不只是薪水,而是一個月能休多少天假?」但美日不是比台灣人更重視休假、福利嗎?

當我們和中國比較時,我們用的是傳統價值觀做比較,誰投入多、誰肯拚命衝,誰就是勝利者。

而且,我們拿的是中國的特例與台灣的一般狀況做比較,讓我們更覺得心虛。然而,若以世界的發展趨勢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我們的方式比較像西方國家,也間接表示我們的反應比較進步。

我們會有困擾,是因為沒有自信,又不瞭解自己。 

台灣人以往的工作態度並不比文中所指的中國人差到哪裡,而且是普遍的那麼努力。

但就因為那樣的工作態度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且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因此我們很努力但長期處在過勞與疲憊狀態;且因效率不高,所以所得不高。

然而當時代改變,所得逐漸上升時,我們模仿先進國家的管理模式,並且得到很好的成果,所以我們就努力學先進國家。

文中所提台灣人的缺失,其實是台灣經濟發展變化的結果

必須這樣的變化才能應付未來的挑戰,而不是台灣人偷懶造成的。

請問現在台灣企業生產的效率比以往強或弱?產品精良度是更好或更差?

將台灣的發展放置在世界經濟發展階段都一樣。

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都經歷過早期台灣、中國那樣的發展階段,人民努力工作的狀況更甚中國,看狄更斯的《雙城記》就知道了。

但他們後來發現,並不是工時延長就能增加生產,反而改變管理模式會更有效率,所得越高。

循由這樣的發展演進,才出現現在先進國家那種強調效率、工作方式與自發精神,而不是在工時長短斤斤計較。

其實中國也是這樣在改變,他們現在都市工人的工作時間,不也是比十年前更短、更強調休閒時間嗎? 

文中用中國買台灣的企業,顯示台灣發展的危機。這是過慮了。

後進國家買先進國家的企業是要學得技術與通路,但買旅館則可能是資源誤用、外逃資金的結果。

中國也買IBM的PC部門,瑞典的VOLVO汽車,但隨後的產品品質怎樣?

中國也買紐約那間非常著名的、美國及國際政要多會去住的華爾道夫大飯店,但這就代表中國能買下美國?或者中國比美國有錢?

面對不斷從中國傳來似是而非的論點,讓我們經常很迷惘、自卑,這是錯的。我們要相信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