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成就孩子的一生》


作者:李忠憲/:陳安/出版社:策馬入林/出版2011.8.1


(作者:韓國延世大學醫學系.精神科醫學博士.育兩兒一女。韓國賽佛倫斯醫院教授)


備受呵護的兒子仍有許多問題,為什麼?
「父親」的角色對「兒子」有何關健作用?李忠憲分享個人教養的心路歷程並以「腦科學」為理論基礎,完整剖析「爸爸對兒子成長的重大影響」!


這本書就是以「腦科學」為架構來剖析兒子的特性和發展過程,當父母在煩擾自己兒子是否有問題時,相信能藉由閱讀這本書,找到讓自己恍然大悟的解答。


作者認為,想要補足兒子的缺陷,必須仰賴「父親」,因為對兒子而言,父親的角色至關重要,而無論母親多麼努力,仍有不足之處,而這不足之處,很有可能成為兒子成長的阻礙。


作者彙整近代許多研究發現,「父親」能夠刺激兒子的腦部成長是兒子成長過程中的原動力
父親與兒子間的互動越好,兒子未來成績會較優異,更能夠適應社會,且出了社會之後功成名就的可能性會更高。此外,父親的某些刺激能促進且改變兒子的成長。可以說,父親對於兒子的影響是無遠弗界的唯有父親有能力幫助一個缺乏自信或不了解自己潛力的兒子。


外,同時擔任韓國知名電視台KBS專業醫學記者,並主持「九點新聞」及KBS廣播「健康加分李忠憲」等節目,向社會大眾傳授有益的健康訊息。



<<
書摘>>


兒子的危機,父親來解救!


我是三個孩子的爸爸,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與念幼稚園的小女兒即便有三歲差異,兩者還是很融洽的相處。看著他們兩人遊玩的樣子,真是完全感受不到他們有年紀尚有落差。這其實是傷到作哥哥的自尊心,甚至妹妹比哥哥還能言善道、還會用些較高深的詞彙。而哥哥說話時卻多半使用「這個、那個」等代名詞,若問他什麼的話也都只會簡單地說「好啊」。


相信任何一個有兒子的家庭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最近的父母都深深感覺男孩的發展速度較緩慢。這就是因為男孩的腦部發展比女孩要遲緩兩年左右。尤其負責語言部分的腦部區塊以及決定集中力的額葉部分發展較慢,所以導致語言能力和集中力低下。


上了學之後問題會日趨明顯。要孩子靜靜地坐著聽課的校園環境對兒子來說是絕對不利的,還會成為兒子成長的絆腳石。加上在學習中最重要的語言能力和集中力不足,常會曠日費時地寫作業或在課堂間無法集中心思。這時常會聽到「你又沒寫作業啊?」、「你的字寫好看一點啦。」、「你就不能乖乖坐好嗎?」等責罵繚繞於耳。


對於無法達到自己期望的兒子,父母總會不斷地敦促。也許知道兒子的發展速度是較慢,但還是不清楚有什麼樣的差異、自己的行為對兒子有何影響。所以說雖然是自己的兒子,卻對他仍是一知半解。

最近有越來越多
溫文軟弱的兒子,不但對事事都缺乏自信,對陌生事物也是望之卻步。父母不論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想補足孩子的能力或是乾脆送到補習班去都是全然無效。


只有父親是在兒子成長過程中能帶給他刺激以及養育之道的原動力。尤其父親會刺激並使兒子的腦部成長。
透過許多實驗證明,
父親與兒子間的互動相得益彰,且積極參與養育過程的話,兒子在未來的成績會較優秀、更能適應社會。且出了社會之後,功成名就的可能性會更高。
此外,父親的某些刺激能促進且改變兒子的成長。父親對於兒子的影響是極深致遠的。只有父親能幫助一個缺乏自信或無法發現自己潛力的兒子。


最近父親養育話題浮上檯面,對於父親的重要性的關注也提高了。大部分的父親都主張當一個如朋友般的父親是最好的,並盡可能的與兒子遊戲。
但是對兒子而言,「如朋友般的父親」不如「養育者父親」來得重要,因為要補足在與兒子玩樂之餘的其他不足之處。時代日新月異的同時,要求對於男性的能力也變化無常。我們應該要努力培養與把握這時代渴求的男性形象與能力。
父親因為忙於工作而疏於對兒子的照顧。但是與其說要與兒子相處多少時間,還不如就幾分鐘的深度交談來的重要。因此不論自己多忙,一味地把養育兒子的重責大任就丟給母親而自己卻放任不管是不對的。因為兒子沒有父親在旁是無法順利成長的。


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也徒留這樣的遺憾,我打算在他進入青春期後與他一起來個英國自助旅行。也預計明年讓小兒子也見識見識遼闊的世界。


 


據一些研究資料,兒子在成長過程中,包括語言、自律、應對能力,甚至是在「性」的發展過程中,都會因為父親的參與和陪伴而有所影響。
也許在傳統的華人觀念中,父親的威權教育不容輕易改變,可是如果能再多參考運用西式的醫學研究,讓親子間的感情更親近,何樂不為呢?
父親的影響早在兒子滿周歲前就產生了。研究指出,未滿一歲的嬰兒在沒有父親的情況下,用眼睛觀察事物、抓取物品或走動等活動都明顯的比較少。
而這就是對於他人或事物的關注,也可以説是社會適應性基礎的關注比較低落。
成長時沒有父親陪伴的兒子,將來窮困的比率會高出五倍。
兒子不善於表現情感,有可能是因為沒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充分的關愛之故。
而這些可能使得他暴露於暴力行為和學習障礙之中。
幼年的時候與照顧自己的對象間的關係會決定長大成人後的人際關係。

精神分析創始者佛洛伊德認為,父親與孩子的依附行為有連帶關係。父親可以用身體接觸和遊戲帶給孩子比母親更強烈的刺激。像日本研究者就表示,父親雖然不能像母親一樣每天照顧孩子,但是至少與孩子玩耍一次,也都能形成緊密的依附關係,而這是作父親的都該要謹記的。

父親能如何讓兒子成長呢?
父子有機會互動的過程中,要學會對彼此的相互理解並增進親密感。而且最重要的是,與兒子在一起時要成為一個機靈的父親,對於兒子説的話要積極表示回應,並且以兒子的觀點來思考。


 


培養兒子成為未來人才的方法


活動的父親造就聰明的兒子


與父親在一起的時間越多,兒子就越聰明。
父親可以與兒子一起登山健行、玩躲避球等戶外活動,也可以一起去看展覽或聽演唱會等文藝氣息的活動。
此外,父親要關心兒子的夢想並盡可能幫助兒子實現夢想。


世上所有的兒子都從父親的肩膀上展開冒險。
兒子透過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來累積經驗知識。


對兒子來說,遊戲就是事前演練。
透過遊戲而遭遇的各種狀況是生活中必須習得的知識和能力。為此,與兒子玩遊戲的時候要配合他的觀點來玩。當這些經驗產生問題時,父親也要幫助兒子獨力找出解決之道。



野外活動對於那些和兒子關係不親密的父親是一個與兒子親近的好機會。
兒子會讚嘆能生火烤出一手好肉的父親。
爬山時,兒子會感覺到父親在身後照顧自己而有種信賴感。跳脫煩悶的日常生活空間,父子的心扉都會敞開,這時就會無話不談。


兒子看著平常不下廚做飯的父親忙碌地張羅飯菜,心中會有一股新鮮感。或者去附近公園打打羽毛球或踢踢球也是不錯的方法。


 


進入兒子的心


透過遊戲而遭遇的各種狀況是生活中必須習得的知識和能力。為此,父親與兒子玩遊戲的時候要配合他的觀點來玩。


遊戲可以交流感情,父親可以透過玩遊戲與兒子維繫溝通的管道。兒子找到喜歡的事物時會放開心胸。與兒子玩遊戲的時候要配合他的觀點來玩。


與父親一起遊戲的經驗會幫助兒子的內在成長。遊戲對於情緒發展有良好影響,透過與父親一起玩遊戲而形成穩定的依附關係的話,社會適應性也會發展。


因為玩遊戲而感到快樂的兒子就像突然開竅了一樣。阻礙腦部發展的壓力等會減少,額葉也發達而使集中力提高,這也有助於智慧成長。


父親對兒子的影響


兒子的成功與父親投資的時間成比例


十九世紀的英國思想家約翰˙彌爾是被譽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亞里斯多德」的天才學者。看過彌爾寫的自傳的話就會知道父親給予他多麼嚴苛的教育。從三歲開始就開始閱讀並分析希臘和羅馬的所有經典原著。不僅如此,還要念歷史、哲學等多方面知識。


雖然他的父親是印度總督的秘書,工作繁忙之餘還是不會把兒子送進學校而直接負責他的教育。就連散步的時候也不放過,會藉此問兒子昨天所讀的書並提出問題考他。


彌爾為了不讓父親失望,所以非常用功,因此就算彌爾沒受過一天正規教育,在十六歲時就已經具備了四十歲以上人的知識。


 


心理學家哈里斯(Harris)確信在兒童時期與父親密集接觸的子女不僅身心健全,且學業成就高、出了社會後也會有好的工作。加州州立大學教育學系的鄧肯教授發現「父親參加學校營運委員會與否」會影響子女未來收入。他設想?父親參加學校營運委員會的話表示他是一位對子女教育有相當熱忱的父親。


父親越是在兒子身上投資的時間越多,兒子的成績就越好,長大後出人頭地的機率也越高。


兒子受到父親的影響比女兒來的多。
另外,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教育水準較高的父親比教育水準較低的父親對於兒子的影響較大,因為前者比較花心思在兒子教育上。這也意味著這種父親的重要性不下於會陪在身邊的父親。


 


母親絕對無法取代父親的地位


父親的角色對於兒子是決定性的。父親的影響早在兒子滿周歲前就產生了。


兒子在沒有父親的情況下,未滿一歲的嬰兒用眼睛觀察事物、抓取物品或走動等活動都明顯的比較少。


這就是對於自己之外的其他事物、也就是對於他人或事物的關注這種可以?是社會適應性基礎的關注較低落。此外,有調查結果顯示成長時沒有父親陪伴的兒子將來窮困的比率會高五倍。


 


把兒子塑造成問題兒童的學校教育


母親無法百分之百了解兒子


身為女性的母親自始至終都很難理解兒子,因為兩者的腦構造不同之故。腦決定我們的行動與思考。在指責或力圖改善兒子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兒子的腦部特性吧。



為何兒子的腦和女兒的腦不同?


兒子與女兒不僅成長過程不同,想法和行動都不同。


那是因為男性和女性的腦會各自朝不同方向進行。


我們家有一個八歲的兒子與五歲的女兒。
只要一買新玩具給兒子時,不出一個禮拜就玩完了,因為他會將玩具從頭到尾大卸八塊,玩具因而報銷。他說因為他想知道那是怎麼運作的,就連收音機也曾難逃他的魔掌。從上幼稚園開始,他就沉迷於電腦遊戲,且漸漸地開始有了叛逆性,自己會神不知鬼不覺的去買新電腦產品。雖然與朋友都相處融洽,不過卻不怎麼在乎對方。在遊樂場時不是玩捉迷藏就是與朋友分享玩電腦遊戲的心得。


相較之下,女兒就對玩具沒多大的興趣。她比較喜歡給人偶取名字並跟它們說話。還會像母親一樣給人偶泡牛奶或著是背著它們到處玩耍,彷彿是自己孩子一般。學說話也學得很快,也不過比哥哥小三歲,構詞能力卻比哥哥強。


當我出門上班時,兒子根本不會抬頭起來看我一眼,女兒卻會跑過來給我個擁抱,還會跟我撒嬌,真是貼心。
下班回到家時,女兒都會形影不離的黏在我身邊,就算再累也會跟我聊上兩句,她會把在幼稚園與朋友相處的事情陳述的很好。甚至還會擔心奶奶年紀大了,希望她不要操勞,這些都是女兒的行為。與她那事事不關己的哥哥不同,女兒會希望別人幸福還會同情別人的不幸。


這些兒子與女兒的差異是一般現象。
女兒喜歡玩娃娃或扮家家酒,而兒子卻喜歡玩汽車或騎馬打仗遊戲。
兒子在數理方面表現優異的另一方面,作文或外語能力就輸給女兒。到了青春期,女兒只會與幾個「閨中密友」來往並維繫友情;反之,兒子會喜歡與許多朋友一起作活動,但是不會執著於人際關係上。


 


兒子是個好爸爸嗎?


父親不再是旁觀者


母親在承受不安和壓力時,會帶給胎兒的腦細胞強大的衝擊,同時也無法形成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穩定依附關係。此時父親就必須給予母親一個安定環境。


 


兒子需要父親


兒子不善於表現情感,有可能是因為未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充分的關愛之故。


這些可能使得他暴露於暴力行為和學習障礙之中。


父親在與兒子玩耍時的自然身體接觸可補足兒子缺失的部分。


心理學家表示,幼年時與照顧自己的對象間的關係會決定長大成人後的人際關係。


精神分析的創始者佛洛伊德與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父親與孩子的依附行為有連帶關係。


 


────────────────────────


我兒子出了什麼事


2011-08-11/中時樂活/作者:李忠憲


為什麼兒子會沉迷於電腦遊戲


在學校受到委屈,卻連一個能傾訴苦處的對象都沒有的民碩,逃避現實的方法就是寄託在電腦遊戲上。在現實生活中一無是處,但是一進入了電腦虛擬世界後就成了無所不能的英雄。


玩電腦遊戲成了癮的原因大致分成兩種。
一種是透過在網路的
假想空間中來享受網路世界所帶來的樂趣。


網路帶有「匿名性」,可以隱姓埋名,所以可以隨心所欲地發洩自身情感。因此有很多平常羞澀、不善辭令的人一上了網之後就將粗暴和攻擊性的一面暴露的一覽無遺


另外一種就是因為網路可以將與自己不同的性格、或自己想要的性格表現出來,因而讓人習以成癮。因此在外受到排擠的孩子很容易沉溺於暴力遊戲中。


遊戲成癮的根本是人際問題,玩遊戲就是對於在現實生活中缺乏人際關係的一種補償。


腦有所謂負責喜悅感覺的「側中隔核(也稱快樂中樞)」區塊。當喝酒或吸菸時,這部位就會分泌一種有麻醉成分的多巴胺,使人感到愉悅。


最近有實驗結果顯示,沉溺於玩電腦遊戲的青少年在玩遊戲時,此腦部區塊所分泌的多巴胺濃度與施打毒品時所分泌出的量幾乎一樣。也就是說電腦遊戲等同於在施打毒品。


電腦遊戲成癮常常會發生在有著注意力缺乏的過動行為障礙者身上。兒子喜愛新的刺激和攻擊,加上遊戲本身會不斷改變刺激元素,因此無需太多注意集中力。因此很容易就沉迷於電腦遊戲之中了。


沉迷於電腦遊戲是無法正常過生活的,因為熬夜玩遊戲,造成無法集中於課業,甚至還會打瞌睡。最糟的情況就是為了玩遊戲而乾脆不上學了。這會造成交友空間狹隘或產生憂鬱症,也是學校生活和人際關係的嚴重副作用。


父母都有工作的家庭越來越多,家人間的交流也相對減少,這就使得兒子會沉迷於電腦,因為他們會認為電腦遊戲能理解自己,還是一種紓解壓力的工具。因此家人間的交流對談真的是太重要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