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儲蓄
是張秀蓮一輩子最重要的理財方式
402期理財周刊 2008/05/07
孩子是我最大的投資
送小孩出國唸書,是大部分媽媽的夢想,但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卻是相當不易的事,更何況把4個孩子,先後送去留學,且都在消費水平相當高的英、美、日等國家,龐大的開支光憑想像就讓人吃不消。
不過,如此艱困的任務,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辦到了,很多人心中都很好奇,怎麼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她認為重點在於「節儉」2字。
因為夫妻倆都有工作,先生阮登發十多年前更位居工商時報總編輯,收入實屬高所得家庭之列,所以養育4個小孩,「在費用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加上家中平時生活,一向秉持節儉原則,無論衣食住行,都不輕易浪費,開銷上能省則省,便不會產生經濟上太大的負擔。」張秀蓮這麼表示。
投資孩子的教育 要看效益
她提到,因為身為公務人員,福利制度很好,在孩子們求學過程裡,學費都有補助,除了出國留學之外,其他時間都住在家裡,也沒有因前往外縣市讀書、產生房租、伙食等其他額外開銷,花費比較節省,所以,她們能夠完成4個孩子都出國留學的心願。
雖然送孩子往國外發展,是每個父母的心願,台大經濟研究所畢業的張秀蓮,仍維持一貫經濟專家的本色,對孩子的教育投資,重點還是要看投資的效益如何,她認為:「如果孩子本身就喜歡念書,功課也不錯,並且多一項出國留學的經歷,對孩子往後人生前途的開展,有相當幫助,加上孩子本身也很有意願出國,父母當然會支持他們的想法。」儘管如此,她強調,還是得看家庭的經濟狀況,要避免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
張秀蓮一家4個孩子,除了最小的是兒子外,其他都是女兒,大女兒、三女兒都去英國留學,二女兒是美國,兒子則視他的興趣再做打算,但因為大學是日文系畢業,所以優先考慮去日本留學。
她對過去兒女出國留學的回憶,雖然當時並沒有特別替子女留學的經費做規劃,卻對匯率印象相當深刻,像是老大在讀完大學後,才前往英國攻讀研究所,當時英鎊兌台幣匯率只有42、43元,現在卻已經快70元,落差很大,儘管求學過程相當拚命,只花1年就畢業,但通通加一加,也花了100多萬元
相差3歲的二女兒,去美國同樣是唸研究所,求學期間不長,且時間有些緩衝,所以開銷上未造成當時家庭太大的負擔;至於71年次的三女兒,則是去英國讀大學,為時4年較長,加上當時匯率已到60元左右的水準,光是學費就將近5、60萬元台幣,1年花費將近150萬元,可說相當驚人,不過張秀蓮指出,那時候已屬較晚的時期,相對收入也較過去增加不少,因此能夠順利讓她完成學業。
節儉 要從小開始教育
張秀蓮的女兒們雖到國外求學,最小的兒子馬上也要出國求學,不過在外的生活,仍秉持家中一貫的節儉作風,這是她認為能夠不替家裡經濟造成負擔的主要原因。
另外,自己過去省吃儉用的習慣,也在這時發揮了很大的效果,她說:「過去小孩都是大學畢業後才出國,所以孩子在就讀大學期間,夫妻2人累積出一筆積蓄,就靠這筆資金送孩子出國唸書,如果說當時兒女的生活費,每月收入不夠支應,也會用一些過去的儲蓄支付。」
在現代社會裡,時常可以聽見「養1個小孩,從出生到大學畢業要花2千萬」這段話,不過張秀蓮認為,數字並不是重點,應擺在如何替孩子做好人生規劃,培養正確的花錢觀念。舉例來說,各種開銷雖同是支出項目,但彈性其實相當大,因此,必須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從小開始灌輸他們正確金錢價值觀,不要讓孩子以為錢只要伸手就有,要讓孩子了解賺錢的辛苦,必須把錢花在刀口上,而不是盡情的任意揮霍。
教育 父母要以身作則
她說:「其實教育孩子金錢觀念的價值,要隨時就地取材,像是新聞報導的內容,依照他們當時的情況,給予一些觀念上的啟發,當然,也要看孩子當時的年紀而定,若年紀較長則會灌輸較複雜的觀念,較小時會以比較簡單的方式教育。」從實際相處情況來看,吃東西時張秀蓮會告訴孩子,不要每個東西都咬一口、吃多少拿多少,從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教育孩子,要珍惜資源、不可隨便浪費財物,並且透過持之以恆不斷教育,長時間慢慢的累積,讓孩子從生活習慣中擁有正確的金錢價值觀。
教育孩子節儉時,父母的以身作則分外重要,張秀蓮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有些人生活的方式會比較奢侈,像是一定要買、穿名牌,但同樣的物品可以很貴,也可以很便宜,端看是否兼顧價值與實用性,像我跟先生都會基於『收入與消費能力相當』的前提去購物,在收入較低時,就挑價格較低。且實用的物品,絕不會出現超額消費的情況。」
這也影響到她給孩子零用錢的模式,透過估算每天通勤的交通費、吃飯費用、買書與文具的費用後再給,並讓他們大致了解這些錢概括內容與支付範圍,若因讀書需要,遇到特殊的資金需求,像是較昂貴的書籍,或計算機等器材時,無法以每月固定零用錢支應的開銷,經過夫妻許可後,便會另外再給孩子一筆費用去購買,雖然不會僵固處理孩子花費,但若是不需要的物品,就不會給他們買。
孩子年紀落差大 更要時時叮嚀
在張秀蓮的4個小孩之中,年紀最大與最小的落差達11歲,她認為世代交替發展過程迅速的環境下,資訊越來越發達、社會也越來越繁榮,因此教育方面必須針對事情的好壞對錯,時常提醒孩子如何辨認外在世界。由於誘惑越來越多,比如說針對時下的流行潮流,當下流行甚麼,不論是否實用,孩子都會想要,看了電視的廣告總是會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但張秀蓮不會滿足孩子所有的慾望,會告訴他們其實不需要那麼多東西,家裡也沒有那麼多的錢,所以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衡量,從所有喜歡的物品當中,挑出自己最想要的一樣。
當然起初孩子會對此抱怨的說:「這些同學都買了,為甚麼不行買?」但是,張秀蓮仍會時時叮嚀他們,「慾望無限、資源有限」的道理,任何時代都存在,必須在這個前提下教導他們,金錢得來不易,不能甚麼都想要。
另外,像在孩子出國留學的時候,也是一個機會教育的好時刻,透過告訴他們生活費、學費要花多少錢,媽媽必須工作多久才能夠賺到這些錢,所以必須珍惜這些花在他們身上的錢,並且好好的念書,體會媽媽工作的辛勞。
放任式教育 深得孩子的心
現在的小孩,總嫌父母嘮叨,這個也管、那個也管,不過張秀蓮跟孩子們的互動卻沒有這個問題,相處感情十分融洽,她認為每個家庭對小孩管理都不同,但她屬於放任式的管理態度,儘管對功課有基本的要求在,卻不會像一般家庭對孩子讀書有過分的要求,除非某一門功課特別差,才會關注一下。
不會硬性規定一定要考第幾名、考幾分,只要不是倒數第一名就好,必須循循善誘,讓他們自己去領悟讀書的重要,主要著重在孩子的行為端正,不要誤交壞朋友。
基於這樣的管教方式,就算張秀蓮平時工作很忙,但跟孩子的關係依舊維持得相當親密,為此,她十分得意的說:「孩子有甚麼事情,通常都不會隱瞞或是說謊,雖不能說百分之百的誠實,因為人總會有一些自己的秘密,但是我平時對他們不兇,也不以打罵方式教育,只要下次別再犯就好了,所以,就算是叛逆時期,抗拒性相對不會那麼高,都能把我當成好朋友,很願意跟我溝通。」
再多的錢 也有花完的一天
「孩子還小的時候,不應該給孩子超過他需要的錢,他們才會慢慢的認知到金錢的價值,另外,也不能讓孩子有求必應,否則便會像個無底洞般,對金錢管理很難做到嚴謹的對待,並妥善規劃自己的財務。」
對於教育孩子理財觀念方面,張秀蓮認為與其給他魚吃,不如給他1根釣竿,必須清楚的讓孩子認知,不論家裡有錢沒錢,都不是自己賺的錢,而且總有花完的一天,所以一定要量力而為,並深入儉出,待累積出一些積蓄後,再透過多方面涉獵理財資訊,透過理財把錢變更多。
談到自己的理財方法,張秀蓮說,由於早期投資工具比較沒那麼多,加上過去的利息較高,所以投資主要是以定存、活存為主,待有一些積蓄後,再做不動產或是有價證券的投資,另外,也有幫4個孩子都買保險,不過時期較早,以儲蓄型、年金型保單為主,因為自己平時工作忙碌,加上先生做生意常常有資金需求,除在經營事業上的貸款外,家中並沒有任何的借款;至於夫妻倆退休的規劃,張秀蓮表示,除了買一些終身型的保險以外,因為自己是公務員的身分,退休後有退休俸可領,不用給孩子養,不會造成他們日後的負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