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成就感


100/12/7()


從兒子開始上學,好像環境 (包括我) 給他的,都是要求他、責備他、嫌棄他、指責他….較多,「成就感」對他來說,好遙遠。而這次考試進步不少,而且好像所有人對他不好的印象都不見了,也只看見他的成績,連父母都好像流入「分數」的魔掌之中。這並不是我要的結果,但我卻也這樣做,很慚愧
發現誤稱讚他「成績」的話都說了,補了句「馬總統說,高興一天就好,未來的路還很長,未來要更努力」,說得好像有些「轉得太硬」~~~


 


讀書是要讓孩子讀得有成就感!而我們常想找難一點考卷、找補習班高手老師教他,但有些老師是在不斷地考倒學生,才能顯示他存在的必要。


 


父母常期待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以為「跟孩子說一些道理」之後,孩子就可以瞭解讀書的重要性。我們卻都忘了,培養能力、建立習慣都需要逐步累積,並不是光說道理就能讓孩子改變,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獲得立即成效


當孩子愈來愈有能力完成自己該完成的事,這能力所產生的效能感或成就感,有時遠比大人給的實質獎賞要有意義得多,也會影響孩子長遠一生的思維態度


 


態度習慣遠比分數更重要


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比考試分數的高低更重要。尤其,中小學階段的「學業能力」培養,不單只呈現在成績好壞的表象,也深遠地影響到孩子未來面對挫折時的應戰能力


 


「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包含:


*時間安排與運用:


讓孩子學習安排自己的時間,如讀書計畫、每日作息安排等,並能依照既定計畫運作、定期調整計畫等。


*為自己的作業負責:


培養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懂得尋求協助、檢查並改正錯誤的能力。


*遇到困難要解決:


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課題及困難,要引導他們「主動」求助或是「自動」搜尋所需的資源。


 


孩子通常會在讓他有成就感的事情上,得到能力感,所以他會投入得愈多。在這段學齡關鍵期,大人們以耐心陪伴、協助鼓勵的方式,依著每個孩子的狀況訂定能力所及的目標;耐心陪著孩子逐步建立習慣、累積能力;並花時間分享與欣賞孩子的成就,即使學習進展不符合預期時,也要耐心堅持,給予孩子絕對的信心與心理支持


相信大人面對生活的態度,就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從成功經驗建立學習能力


一再受挫、失敗的經驗,容易讓孩子產生負向的自我概念,長期下來,恐成孩子進步學習的一大絆腳石。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來看,要養成學齡兒童的勤勉感,是需要培養他們面對課業、與他人互動的各種能力。


這些能力,足以讓他們順利完成課業或生活中的各項任務,並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與能力感,從這些「成功經驗」裡,孩子會對自己產生信心,願意持續努力。


即使日後遭遇到困難,也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對困境、解決問題,而不輕言放棄。


反之,在這個階段裡,大人剝奪了孩子的思考能力與實際自我從事活動的機會,一來孩子會慣性依賴大人,無法養成責任感與獨立性;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因為缺乏靠自己完成任務的經驗,逐漸失去能力,就容易在活動中退縮,形成性格上易有自卑、懶惰的特質。


部份資料載自2010-12-28張老師月刊#397「成就感,是讓孩子愛上學習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媽 的頭像
    B媽

    B媽Letting Go孩子放手飛~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