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0/21


辦公室內不知何時擺了一只大大的鼓,每天固定有人會不定時敲它,若正在沈思工作的難題,會突然被嚇到,很難受,而且若沒有人說時,會敲更大聲,更重要的是沒有人有辦法移開它,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
先生教我不如暫時去上個廁所、倒個水、和同事討論些事,轉移些重心,就不會聽到它了~~好像也對~~忙裡偷閒,換個角度,不一定要換工作才能解決這個吵鬧的問題~~~



放下的幸福


聖嚴法師


果貪求是為了自己,那想要永遠佔為己有的欲望,將會無窮無盡的發生。貪欲在過分的追求下,不但容易讓人沉緬其中無法自拔,而欲望也不可能有真正滿足的一天。佛法說貪為苦本,如果貪念帶給我們這麼多的煩惱,如何幫自己除貪、解毒呢?聖嚴法師提到,「轉貪心為願心」、「用布施來對治貪」。

追求美好生活品質本是人之常情,如果是自己真正喜歡而能力也能達成,是沒什麼關係,但是如果超出自己能力所能負荷的,變成一種執著,不但麻煩接踵而來,也會替自己帶來煩惱。
「愛」與「欲」本來就沒什麼不好,但這兩者卻很容易引起人們「貪」的欲望,如果能「轉貪心為願心」讓貪欲和貪愛轉往良善的方向方展,那愛也可以是一種付出與奉獻,而欲也可以是一種希望,當我們對社會做出積極奉獻時,這份希望會讓自己與世界更美好。

布施,就是捐出自己所擁有的或資源來幫助別人度過難關,可以布施財力、物力,也可以是自己的時間、智慧。真正的布施是奉獻給眾生,心中沒有回收的期待,也沒有貪心。當我們能多為別人設身處地著想、謀福利、能奉獻己力時,不但能除貪、解毒,還能達到智慧圓滿、福地圓滿的境地。

如何以佛法消解情緒煩腦,開創幸福人生呢?

聖嚴法師在這本《放下的幸福》,不但深入探討人的五大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並提供不同層次的管理與解決之道,讓我們的心回歸到單純、天真的本性,獲得真正的安定與寧靜。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
亦或你想要控制情緒,卻老被情緒反撲而陷入困境嗎?
情緒從哪裡來?該如何面對浪潮洶湧的情緒波濤?


幸福不是一種『獲得』,而是源自於『放下』


跟著聖嚴法師透視「五毒」──貪、瞋、癡、慢、疑;
並以佛法的觀念和方法,幫助我們在面對各種情緒干擾時,
能夠將貪欲轉成願心,以慈心化解瞋心,以謙虛去除慢心……
作好情緒環保,日日是好日,放下就有幸福!


看似最平常的開示
卻是直指人心的解脫智慧


知貪:
得到了需要的東西不叫貪不需要而想要的才叫貪



能忍:
忍耐並不等於忍氣吞聲,只有在自己頭腦很清楚,
對人、事都非常明白時,所付出的才是真正的耐性。


編者序                               


  幸福,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我們總是喜歡說「追求」或「爭取」幸福,彷彿幸福是一面高掛在牆上的獎牌,必須經過一番競爭與奮鬥才能獲得。這種普遍的意象使許多人認為,幸福是來自於自己身心之外的某樣東西。然而,您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當自己得意地看著手中辛苦掙來的戰利品時,卻隱約察覺到有一種失落感,因為我們所期待的「幸福」,並未隨之而來


  為什麼一個人可能得到一切卻仍舊不幸福?因為幸福其實是來自自我的「放下」、煩惱的「消融」,而不是任何東西的「獲得」。聖嚴法師在這本書中要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也不是來自變幻無常的情緒與感覺,而是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因此,透視煩惱,進而運用方法化解、對治煩惱,到最後完全放下煩惱,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處。


  聖嚴法師在第一篇首先探討的正是煩惱的來源──情緒。
他指出三種「情」──情操、情感與情緒的不同,並強調:任何情緒都是情感無法滿足所造成的衝擊與困擾,都是煩惱。
書中的第二篇至第六篇,則分別深入探討對我們造成最大傷害的五種煩惱──貪、瞋、癡、慢、疑,也就是佛陀所說的「五毒」,並提供不同層次的管理與解決之道。


  法師擅長以短短的幾句話,為一般人不易釐清的觀念做出精彩的說明,例如,對於何謂「貪」,他說:「得到需要的東西不是貪,想獲得不需要的就是貪了。」在解釋如何對治「瞋」時,則說:「忍並不是忍氣吞聲地受委屈,而是克制自己的衝動,不要馬上做出反應。」


  煩惱雖有千百種,但是它們和所有的事物一樣,只是暫時性的存在。惱人的情緒來襲時,只要善用書中的方法一一化解,最後終能「放下」執著,讓心回歸單純、天真的本性,這時,幸福便不求自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