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反覆練習、抄寫中一錯再錯、終於失去學習信心與動力兒子常被罰寫,好像就是這樣~~家長須用更多心力來重拾他的自信心~~但也沒辦法 和 老師溝通,因為老師的壓力來自校長,校長的壓力來自辦學績效~~~~~辦學績效就是得獎率,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能力得獎的~~真羡慕芬蘭的孩子~~


 


沒有作業的兒童節


■文教工作者-洪致翔/台灣立報《言論廣場》 2011-04-08


 


「兒童節最大的願望」這個常見調查項目中,無論兒童節放假與否,「沒有家庭作業」總是名列前茅的選項。


於是,近年也開始有部分縣市政府「從善如流」地向基層教師建議或宣布:在兒童節時別給學生安排家庭作業。


這項作法在受到部分教師、家長以及絕大多數學生支持的同時,也引來另一部分親師的批評與質疑


 


大部分針對「兒童節沒功課」的質疑聲浪並未涉及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需要安排家庭作業?


 


如果不拿「學生本來就是要寫作業」這類「毫無理由可言」卻又「想當然爾」的說詞來敷衍自己,應該會得到這樣的結論:從學習的角度來看,無論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或技能,如果只在課堂上投入心力,亦即投入學習的時間是點狀且無延續性的,則學習效果勢必相當有限。因此,在課堂時間結束後,需要透過各種形式的課後練習來持續投入學習甚至擴大學習的內容


即便我們直接排除「學生課後自發、自主進行學習」的任何可能性,因而必須透過教師為學生安排課後練習的方式來達到前述的效果,對學習者而言,課後練習的方式仍必須具有「黏著性」——為其提供學習意義感、擴大或保持學習動力——最起碼,不能讓學生望而生厭、甚至每分每秒都在想像如何迴避這項「苦差事」。


 


但在目前台灣中小學教育現場,普遍被多數教師所採用的課後練習方式,仍然不脫「背誦、抄寫與反覆計算」三大類型


 


從某種角度來看,背誦、抄寫與反覆計算或許是相當「有效率」的方案——教師與家長可以很直接地計算出學生至少用了多少時間來接觸學習內容,並且只需要花極少的時間就能檢查學生是否完成、核對內容是否正確無誤。


然而,這樣的練習方式卻幾乎無法讓學生感受到意義感或樂趣,同時也很難幫助教師、家長甚至學生自己掌握「為何出錯」的真實原因,「學生在反覆練習中一錯再錯、終於失去學習信心與動力」之類的故事倒是常見的反效果例證。


教師在批改作業的工作壓力下,不僅難以細究個別學生作業內容出現錯誤的關鍵因素,甚至可能因此增加這些「最容易批改的作業」在全部課後練習中所佔的比例。


 


職是,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兒童節到底該不該有作業」,而是「怎樣找出真正具有正面效果的課後練習方式」。


倘若迴避其他更重要的問題、只以減壓為由而建議或要求教師「兒童節期間不安排作業」,其實只是另類的鄉愿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媽 的頭像
    B媽

    B媽Letting Go孩子放手飛~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