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您能不要再嘮叨了嗎?






兒子升上小六,但已進入叛逆期,近日常說我很囉唆,所以收集了一些嘮叨的文章。近期也一直在改變、反醒自己,原來對女兒的態度,自己並沒有同步用在兒子身上,因為不同的孩子我們會自己調節不一樣,但這讓兒子發現被「不公平待遇」。


所以重新調整自己的步伐吧~~~~



 


 嘮叨有時不由自主,嘮叨的確招人煩,我們都曾經嫌過父母太嘮叨,可是輪到自己做媽媽,才發現想不嘮叨孩子真是太難了。


當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沒有按照你希望他發展的方向發展的時候,除了苦口婆心地嘮叨他,還有別的辦法嗎?


    嘮叨裏面藏著愛,嘮叨是出於家長對孩子的愛。小孩子都是懶惰的,如果你不嘮叨他,很多事情他都不願意正確地去做。如果家長不嘮叨孩子,不是對孩子的所作所為坐視不理嗎?


 


      長期以來「愛嘮叨的父母」一直是親子關係中矛盾衝突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家長的「嘮叨」本質並不相同,但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嘮叨都最好少用為妙


親子專家將「嘮叨」概括為四種情況:


 


關心式


家長「嘮叨」的本意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比如「吃飯不要邊看電視邊吃;放學了不要在學校逗留,早些回來」等等。


這類家長事實上把孩子當成了永遠長不大的小不點,對孩子事事不放心,不敢放手讓他獨立做事。


 


嘮叨的結果:


孩子產生了依賴心理「反正有人會提醒我」。因而可能變得懶惰、散漫,沒有責任感。一旦不在父母身邊,孩子很難獨立料理自己的生活


究竟是孩子真的什麼都不行,還是自己不希望孩子「行」這樣孩子就永遠離不開自己?


 


命令式


有的孩子性格活潑,頑皮貪玩,在父母眼裏看來是「不聽話、不自覺、不好管教」的孩子。


父母認為,這樣的孩子必須需要人催促,像皮球一樣,踢一下才會動一下。比如「該做作業啦!」「到睡覺時間了,該上床啦!」等。


然而這類家長使用的管教方式太過簡單粗暴,難以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只會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反感。


 


嘮叨的結果


催促過多、過量,孩子就算聽從家長的話了,也會在內心對家長產生抵觸或怨恨情緒,疏遠了親子關係。


孩子長期潛藏著這種負面情緒不容易養成開朗的性格、寬闊的胸懷和積極的處世態度


 


習慣式


有些家長對於批評自己孩子的詞簡直是「張口即來」、「花樣百出」。一般來說,這類「嘮叨」和個人的性格有關,這類家長似乎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不習慣。


批評自己的孩子,其實更多是一種自言自語,他們從未想過這種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嘮叨的結果


在孩子還小,不懂事的時候,長期被家長批評,容易使其產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問題


在孩子成熟後有自己的判斷力之後,會對於這樣的家長產生怨恨情緒,從而疏遠了親子距離。


 


發洩式


有些家長當遇到工作上的壓力或生活中的不愉快時,就很容易變成一個嘮叨孩子的家長。這是對自己不良情緒的一種無意識的轉移。


比如,「你怎麼還出去玩?別吵了!快去一邊寫作業!」等等,平時本來允許孩子做的事情,突然就變成孩子的不對了。這會讓孩子非常難以適應,不知所措。


這時候家長的自我控制力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的緊張、家庭的不和睦、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等都會影響到家長的情緒,而家長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孩子。


 


嘮叨的結果:


孩子成了家長的出氣筒,家長根本體會不到孩子的心情,不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受傷的只能是孩子。


當家長存在這樣的情緒狀態時,孩子也可能被「傳染」,養成反復無常的情緒。


 


行為建議:終極「碎碎念」大法


學會自我控制:


「聽多了重復單調的話,孩子首先會產生心理疲憊感,進而產生厭倦感,接著就是滿不在乎。


「嘮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負面效果卻可能呈幾何倍數增長。最好別用「嘮叨」的教育方式,早日終結「碎碎念」。


「嘮叨」可能是人年長之後難以避免的弱點。年長之後,神經係統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麼就得說出什麼,甚至即使周圍沒有人,也會「嘮叨」不停。如果說這種形式的「嘮叨」是一種生理病態的話,大多數「嘮叨」其實指向於一種心理問題。


愛嘮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心理壓力通過這種方式轉嫁給別人。「嘮叨」也能遺傳。愛「嘮叨」的父母,其子女年長之後也可能照樣「嘮叨」不誤。


 


和孩子有效溝通:


愛嘮叨的家長還面臨著一個最要緊的問題: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質量高,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簡單的交談來解決,根本不需要「嘮叨」出場。


 


家長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可分為兩種:


第一


當家長和孩子的狀態都好的時候,可以一起就某一社會現象等進行討論交流,共同商討一些有趣的、正向的話題,可以起到增進感情的作用。


 


第二


當家長和孩子有一方或雙方都面臨「不舒服」的心理狀態時,盡量能夠直接表達「自我感受」,而不是命令性的語言。比如說,看到孩子在看電視,一直不做功課,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寶貝,看到你一直看電視卻不學習,我心裏感到很焦慮,不知道怎麼辦好。」聽到這樣的話,孩子肯定不會有抵觸情緒,反而會可能反過來為父母考慮,使矛盾變成了一次溝通雙方思想的機會。


資料來源:州日報/馮秋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