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還在用味素(味精)?


味素


味素在天然食材中蘊藏豐富,像海帶、豆類等蔬果很豐盛,而肉類食品也不少,


又稱味精,中文學名為麩胺酸鹽。其中以麩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 MSG)廣為人知。


 


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 池田菊苗 教授發現了味精,他是在海帶(昆布)湯蒸發後留下的殘餘中,發現了這個谷氨酸的棕色晶體。池田將這種味道稱為「鮮味」。後來,他把大規模生產谷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再後來成立的日本味之素(味の素,AJINOMOTO)公司,就致力於味精的生產與銷售。


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普遍的蔬果湯類、黃豆釀製之醬油等,相對於歐美習慣的濃湯而言,食材相對簡單卻充分讓植物蛋白可以初步分解且重組,所以像麩胺酸等胺基酸成份比較容易凸顯出來。而歐美的濃湯,通常以牛奶等奶製品為基底,在烹煮時也會有麩胺酸鈉的產生,但因為其他類型胺基酸含量不少,往往將味素的味道給隱藏了。


 


在歐美常有人提到此病症,「中國餐館症候群」。其實在臨床科學上,對於味素並沒有證據可以說味素是有害的。


當然,以人工提煉的任何產品,都有可能因為加工原物料的去除不盡、過量單一化學物質使用等導致身體不適;就像喝純水過量是超級有害健康(水毒症)。由於麩胺酸對於食材鮮味提昇的確顯著,很多廚師在料理上往往過度依賴,不易拿捏,導致時常發生味素添加過多。添加味素的飲食有害身體、味素會引發氣喘過敏等。


 


味精


味精﹐簡寫 MSG﹐叫做 L 谷氨酸鈉﹐或者左旋谷氨酸一鈉鹽E621)。煮餸時落少少﹐會增強餸菜的鮮味﹐將餸菜材料隱藏的味道引出來。谷氨酸係構成蛋白質的主要成份。在動物﹑植物和人體內都有很多


 


第一代味精


所以如果分解蛋白質﹐就可以提取谷氨酸。在一百多年前﹐係利用鹽酸﹐加熱水解小麥的蛋白質﹐即是麵筋﹐來提取谷氨酸。但呢個方法提取的味精﹐效益不好﹐質量差﹐雜質多﹐所以早期的味精又貴又不好食。


後來﹐日本人利用細菌﹐類似大腸桿菌﹐用發酵的方法生產味精﹐主要利用含澱粉高的食糧﹐先轉化為糖份﹐然後利用谷氨酸菌將糖份和尿素結合﹐產生谷氨酸


尿素係在工廠利用氨氣二氧化炭在高溫和壓力下作用而成的。現在就更進步﹐用液體氨來代替尿素了。


 


第二代味精


第二代的味精﹐就是強力味精,混合物的鮮味感增強幾十倍。利用味道相乘的原理製成:味精=MSG + IMP( GMP)


IMP 是肌苷酸 (E631)﹐呈肉類的鮮味。


GMP 是鳥苷酸 (E627)﹐有菇類的鮮味。


IMP GMP 是核酸調味料。核酸並不神秘﹐DNA 就是大家都聽過的核酸


在自然界中﹐肉類含有大量的 IMP﹐而菇類含有很多 GMP.


 


第三代味精


強力味精的鮮味﹐比普通味精強很多。但味道單一﹐和香味不足。


因為味精衹是增加鮮味﹐而不增加香味。所有發展第三代的複合型味精﹐就是將不同的風味加進味精裏面。


主要將普通味精或強力味精加入鹽﹐香料﹐調味料配製而成。


市面上素食味素的成份


叫做 OXO Vegetable 的湯料﹐可算是複合形味精。主要呈味成份是鹽﹐蔬菜提取物﹐包括(番茄﹐洋蔥﹐大蒜等)﹐而增味劑是(MSG 和核酸)(即是強力味精)﹐還有酵母抽出物 (yeast extract) 等。酵母抽出物是很多素食調味品的增味劑﹐以啤酒的酵母渣或者麵包的酵母做原料﹐利用生物工程﹐將酵母細胞內的蛋白質﹐核酸等物質﹐分解成為呈酸味的氨基酸﹐肽類﹐IMPGMP﹐糖類等。


 


從味素到味精


味素→味精→味精王


味精作為調味料的一種,就是谷氨酸鈉,氨基酸谷氨酸的鈉鹽,英文簡稱MSG。谷氨酸鈉水溶性很好,按說它本身無臭無色,溶解在水中,就可以增加食品的「鮮味」


在中國菜裏用的很多,用於湯和調味汁,大多數美國產的罐裝湯、雞肉牛肉產品、薯條薯片、冷凍食物、以及速食產品如方便麵等,裏面也有這個東西。


 


五味之外的鮮味和保鮮
中國菜的五味、五色和五香之說,應該與中國的五行學說有關。


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菜餚的色、香、味也與五行掛鉤。古人把甜、酸、苦、辣、鹹定為五味,這是五種味道


飴、醋、酒、薑、鹽等,是五味的載體


「五色」,是紅、黃、藍、白、黑


「五香」,指烹調所用的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種主要香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媽 的頭像
    B媽

    B媽Letting Go孩子放手飛~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