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


大鼓自從貼了特殊材質的鼓皮,安靜無聲,終於還我應有的平靜思考空間,但是又壞了別的部位,不知該用什麼材質來補它,這回只能送修了。



麥田圈解碼 (←點我)



認識癲癇症


資料來源:台灣癲癇醫學會理事臺大醫院神經部劉宏輝主治醫師


前言


這個世界有很多有名的人都患有癲癇症,例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凱撒大帝洪秀全、畫家梵谷、音樂家海頓,他們都是癲癇症的病患。
所以如果你是癲癇症的病患,不要感到孤獨和氣餒,治癒的機會有很多。


癲癇在台灣俗稱羊癲瘋、羊暈或豬母癲,古人以為是因為魔鬼附身或是神明降罪所致,因此治療不外乎求神問卜或驅鬼符咒。
直到希臘醫學之父,希伯克拉底才明確的指出癲癇是
腦的疾病所引起的。
英國神經學大師傑克遜為癲癇下了更明確的定義:他認為癲癇是由於
腦中灰質的神經細胞不正常的過度放電所引起的。


目前對癲癇症的定義如下:
(1)
它是一種先天或後天性的原因引起的慢性腦部病變
(2)
它的原因是由於腦部細胞過度放電所引起的現象
(3)
臨床上可以看到的特徵是一種突發性而且是短暫性的發作,同時會有反覆性的發作情形。
如果符合這種定義的話,我們就稱它作癲癇。


 


發生癲癇原因


癲癇的病因,源自各種影響腦的疾病,例如出生前後腦部缺氧所產生的腦部病變,或是由於頭部外傷、腦膜炎、日本腦炎的發生、先天性腦部畸形、或動靜脈畸形等,有些人則是因為長了腦瘤或中風之後引起腦部的病變,這些都可以引起癲癇症的發生,只有很少部份的病患是由於遺傳而來的。
話雖如此,以目前醫學的現況,仍
有約60%左右的病患是找不到原因的
癲癇症其實
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統計指出,每一千人中大約有5~10人患有癲癇症,因此台灣現有的癲癇人口約在10~20萬人左右
癲癇症好發的年齡有幾個時期;第一個好發的年齡是在出生前後,第二個是小學及中學入學的前後,第三個則是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
較晚年齡才開始的癲癇,通常是由於有嚴重的腦部疾病所引起的,例如腦部腫瘤或腦中風等等。
而比較年輕的發作,則可能是和出生前後的產程或先天性的畸形有關,一部份則是因為不明原因引起的。



癲癇臨床上的表現


臨床上,癲癇發作的情形可大致區分為兩大部分:全身性的發作及部分性的發作。
第一大類型是
全身性的發作
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大發作型
發作時病人會突然會
發出一聲叫聲,然後患者會喪失意識而跌倒在地上,兩眼往上吊,眼神凝視。
嘴唇發青口中會流出口水來手和腳會有僵硬的情形,接著就有對稱性的抽筋現象。
發作的過程只有幾分鐘,然後患者就會很安靜,這時他已經很疲勞,需要休息,通常他會熟睡一陣子。
在發作時,有可能會咬到舌頭或嘴唇,也可能尿失禁(但這情形很少)。



另一種叫做小發作的類型,這類型的病患好發於小學的學齡兒童
通常它是在一個連續動作的過程中
瞬間停頓,兩眼凝視及意識障礙,經過幾秒鐘後就會恢復。
這種發作情況多在學校裡被老師發現,因為老師可能在叫小朋友起來唸書時,結果發現這個小朋友突然間眼神呆滯,瞪著老師,沒有任何動作,也不回答老師的問題,幾秒鐘之後自己就會恢復意試,發作時病人自己完全沒有記憶,這種發作的情形,我們稱為
失神性發作,屬全身性發作的一種類型。


 


第二大類型是部分性的發作,它是在腦部的某個部位有異常的放電現象。人類的大腦表面可因掌理的功能不同而分為許多所謂的功能區,如專管人們運動的運動區,掌理身體各部位感覺的感覺區,還有一些管情緒、記憶、感情的區域等等。
在這些功能區有異常放電的情形,即可引起臨床相對的症狀,例如
運動區的部位發生了異常的放電,這時病人的手、腳或是臉部會有不自主的抽搐的情形。
如果發生在
感覺區時,病人會有異常的感覺(包括麻木、蟻行、刺痛等)。
若是在
管情緒的部位有異常的放電,病人會有害怕或是緊張的情形。
至於發生在
管理記憶的區域時,病人可能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者是對他熟悉的環境感到陌生及迷惑。
有些在
視覺或聽覺區發生異常的放電時,則會有幻覺、幻聽的情況產生。
亦有部分的患者會感到有一股氣由胃部升起直衝鼻腔或腦門的奇特感覺,或
感覺到一陣子頭暈目眩,甚至只有一種突如其來難以描述的感覺而已。


 


癲癇的判斷


如何來確定癲癇症呢?
有些臨床現象看起來好像是癲癇發作,但其實和癲癇無關,例如因血液循環障礙所發生的失去意識(昏厥)。
同樣地,也有些發作,一般人不把它看作是癲癇,但其實這種發作屬於癲癇。不論任何種類的發作,如果
有抽筋痙攣現象,或者是意識狀況發生障礙的話,那麼就一定要去找醫師,以便確定發作的原因。
為了判斷這個發作是不是癲癇,一個旁觀者對於發作當時的情形,儘可能詳細地描述是很重要的。
至於患者本身,最多只能夠形容他的「預警感覺」(預兆),至於發作當時,他就毫無記憶。
因而,在第一次看醫師時,旁觀者應該也陪患者到醫師處。


然後,醫生將做一個詳盡的理學及神經學檢查;最適當的是讓小兒科醫生或神經科醫師來檢查,之後醫生會安排腦電圖檢查。
腦電圖檢查能夠提供專科醫師,有關是否有癲癇及發作類型相當重要的指示。而且,醫生在治療期間,也可以由腦電圖知道,是否這種治療充分有效。當然,除了腦波報告外,還必須要有一個詳細的實驗室生化檢查來補充腦波檢查報告。


在某些條件下,另外的一些檢查可能是必要的,例如頭部的電腦斷層掃瞄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等。
透過這種檢查所得的發現,對於尋找癲癇的病因或病灶和有效的治療非常有價值。



癲癇的治療


癲癇能不能有效的治療?,在1938年以前,要治療癲癇症的確有相當大的困難,近年來醫學一直在持續的發展,尤其在1938年之後癲癇藥物已經開始能夠相當有效的來控制癲癇症,現在全世界仍然一直積極研究有新而有效的抗癲癇藥物,目前已陸續問世。
藉著有效藥物之長期控制,可使腦部癲癇細胞不再產生異常放電,達到癲癇得以控制,不再發作的效果。
一般而言,
一旦確定是癲癇症的話,我們治療的時間一般來說至少需要三年,這三年內如果好好服藥,而癲癇症不再發作,表示頭部的異常放電已經經由藥物得到相當好的控制結果。
在這種情況之下,醫師就可能會開始考慮有停藥的準備,根據病人的狀況,醫師會逐步的減少藥量,慢慢地將藥物完全停掉,所以癲癇症在目前是屬於能夠有效治療的一種疾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