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式教育
110/7/3(六)
有位家庭富裕的朋友,家有個小一生,最近聊起實施匱乏式教育還是要富養? 這讓我再爬了一些文~~
我二個孩子是採類匱乏式教育(非貧窮教育),只因我認為不曾匱乏的孩子不會懂得滿足。到目前他們成年了,說真的有利有弊,後續發展還好。
人云「積錢不如教子,閒坐不如看書」,即給孩子萬貫家財,不如給他一顆豐盈有力量的心。一個內心有力量能抵抗挫折有韌性的孩子,富有時,能把金錢看做工具,不忘精神追求;若一時貧困挫折,不會哀怨,能幸福坦然的過好每一天。
匱乏式教育優點:
二個孩子自小很懂得管理自己的零用錢,念書期間能擠出生活費存到一筆錢,女兒就業後,都能有好的消費觀及做好財務配置.
總覺一個人內在的愉悅,永遠比外在的光鮮更重要。
富足的生活,是藏在勤勞的雙手和淵博的學識裡的,只要踏實奮鬥,都能夠得到。
匱乏式教育缺點:
有位朋友財產N億,施行匱乏式教育,多年來告知孩子有沈重房貸,致孩子為減輕家中負擔而選讀軍校警專,即使此時都沒有把家庭財富告知孩子。大學一年後,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了,應該要說出實情,結果孩子認為父母不尊重、欺騙,導致選填志向不是以自我興趣選填,無法諒解,紛紛休退學…..
清華教授彭凱平說:「直接告訴孩子家裡缺,我們沒有別人好,是一種貧窮感的灌輸。它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匱乏感」。
力道再強一點的貧窮教育,易讓孩子從小心理自卑、敏感,因為物質矛盾致想做的不敢提,視野、心胸變得狹窄,性格脆弱有時會虛榮。因為孩子天生都有憂患意識,害怕窮缺不安,因此會克制、收縮自己的想法和慾望,慢慢變得思想和行為,都畏縮起來,容易產生負能量,把自己不成功的原因,歸咎為客觀,較不會聚焦在努力上。
在學校工作的朋友說,曾有個大一生因小五時父母工安雙亡,社會捐助款成立教育基金給他,所以帶了個專戶來註冊(類信託基金),但前高工轉知「只能按月發給生活費,學費住宿費學校直接收走不要交給他繳,因為他曾把生活費拿去買名牌鞋致沒錢吃飯」。社會給他錢,但可能從小缺乏父母教育,所以多年來對金錢使用更匱乏常識。
匱乏的心理學一書提及『教育程度、健康、生活條件產生「匱乏」和「滿足」差異教育。生活在貧窮環境,自然會產生節約的人格特質。然貧窮會創造一種心態,使人無法有效面對問題、籌劃合宜的解決方案。窮人手頭緊、不敷開銷,生活匱乏,花錢須錙銖必較,掛念的永遠是日常開銷,念茲在茲,致只著眼於當下』
「特定心態」會「牽引行為」,物質匱乏不自覺的牢牢抓住了窮人的心,使他們忽視現實的其他面向,無法有效利用手上有限的資源,終影響決策品質。
極端貧窮的人價值判斷更與常人不同,他們甚至不在乎基本預防醫學措施(吃打蟲藥、預防接種、消滅床褥的害蟲),但對錢最敏感,對任何商品的價值判斷都以價格為判準。
富養教育
而「貧窮卻感到滿足的人」反是非常富有的。很有錢的人,不會覺得基本開銷是個問題,能隨手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不計較、不在乎,想都不會想,也不放在心上。習慣當富人的富人總重視時間(排除擔人別人知道他是富人者),只會專注手中的事。
心理學家週梵「有時,生活過得艱難,並不是因為貧窮,而是骨子裡的匱乏感」。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匱乏,即便手上握有不錯的先天條件,較難把握屬於自己的優勢或幸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