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尋覓寶藏的關鍵數字
(本文摘自《巴菲特的真本事:史上最強投資家的財報閱讀力》,先覺出版)
作者:瑪麗.巴菲特、大衛.克拉克/暢銷書作家及演說家
損益表
營業收入 10,000 100%
-銷貨成本 7,000 70%
=營業毛利 3,000 30%
當我們將公司的營業收入減去銷貨成本,便得出公司的「營業毛利」。例如:一千萬美元的營業收入,減去七百萬美元的銷貨成本,便得出三百萬美元的營業毛利。
毛利是指公司的營業收入減去製造商品所需的原物料和勞工成本之後,還剩下多少錢。不過,管銷費用、折舊和營運的利息成本之類的項目並未計算在內。
從毛利本身可以看出的端倪很有限,但是我們可以用這個數字來計算一家公司的毛利率,這個數字有助於我們了解該公司的經濟基本面。
毛利率的計算公式是:營業毛利÷營業收入=毛利率
從巴菲特的角度來看,投資人應該尋覓的標的是「具備耐久性競爭優勢」的企業,也就是長期下來能讓投資人賺錢的公司。巴菲特發現,一家公司若具備有利本身長期發展的卓越經濟面,跟其他不具備這方面優勢的企業相比,通常能夠「持續」創造比較高的毛利率。讓我們看看以下的例子:
在巴菲特認定具備耐久性競爭優勢的企業當中:
可口可樂的毛利率一貫維持在60%,甚至更高的水準;
債券評比機構穆迪的毛利率是73%;
柏靈頓北聖塔菲鐵路運輸公司是61%,
耐嚼的箭牌口香糖則有51%。
我們可以拿這些數字來和那些長期經濟表現不佳的公司的毛利率比一比:
數度傳出破產危機的聯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 lines)毛利率14%
問題纏身的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毛利率21%
曾一度傳出危機,但現在開始有賺錢的美國鋼業公司(U.S.Steel)毛利率17%
固特異輪胎(Good year Tire)雖然其產品可以適應任何天候狀況,毛利率卻讓人不敢恭維,只有20%。
在科技產業
巴菲特因為對這個領域並不了解,所以一直敬而遠之
微軟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79%的水準
蘋果公司則為33%。
從這些比率顯示,銷售作業系統和軟體的微軟,所創造的經濟績效,比銷售硬體和服務的蘋果公司更為突出。
企業之所以能創造亮麗的毛利率,靠的是耐久性競爭優勢,有這樣的競爭優勢,才有可能把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設定在銷貨成本之上。
如果缺乏競爭優勢,企業就只能以降價的方式促銷產品和服務,當然,這樣一來就會壓縮到毛利率,進而打壓獲利能力。
一般來說(當然有例外),毛利率40%或更高的企業通常具備某種耐久性競爭優勢。
毛利率如果低於40%,通常代表企業是處於競爭十分激烈的產業,結果導致毛利率受到打壓(也有例外)。
毛利率如果低於20%,甚至更低,通常代表這個產業的競爭太過激烈,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創造得以長期維繫的優勢,在競爭之中脫穎而出。
在競爭激烈的產業中,企業如果沒有具備某種有利本身發展的競爭優勢,長期下來絕對不可能使我們致富。
雖然毛利率並非絕對的指標,但能讓我們先看出一家公司是否具備某種可以歷久不衰的競爭優勢。
巴菲特特別重視「耐久」這個字眼,因此為了保險起見,我們應該追蹤企業過去十年年報的毛利率,以確保毛利率的數字具有「一貫性」。巴菲特深知,在尋覓具備耐久性競爭優勢的企業時,「一貫性」可說是關鍵所在。
就算企業有亮麗的毛利率,也可能因為某些因素而導致喪失長期的競爭優勢,這些因素包括高昂的研究發展費用、高昂的管銷費用,以及高昂的債務利息費用。
以上這三種費用的任何一項,都可能令公司的長期經濟績效毀於一旦。
這些費用統稱為「營業費用」,所有企業都會對此覺得如同芒刺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