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該進研究室做專題嗎?
108/6/23(日)兒子大二
我那個(80)年代大學畢業都有4~5個工作在搶人,都是人挑工作。而今學子出社會要做什麼? 是一件很難先想好的事,尤其在面對這資訊快速變遷時代,20年後的工作現在還沒出現,實在更難。
「成績好」常容易被家人、朋友、師長勸進念研究所,因為能當學霸應該是對所學很有興趣、很有潛力、不繼續念書很可惜。沒有經濟壓力者更是。
兒子國一就想修飛機,由於選讀高工課業壓力比高中輕,升上大學較能火力全開念書,所以成績還算OK。升大一那年暑假面對「大學畢業後要做什麼?」「念碩士、就業?」他想很久。少子化的現今,大學生要念國內研究所都沒大問題,而我一直不希望他因為大家都在考研究所所以就跟著念。
兒子大一花了一年想清楚,決定畢業後要繼續的事。
大二詳細了解出國念研究所的可能性,到各留學中心了解各國各名校各科系。
升大三這暑假開始出現焦慮,因為如何申請進國外好大學?能否拿獎學金?
大三:機械類中如何再細找有興趣的子類,專題要做什麼題目?要找哪位教授?
總覺大三這年對人生未來幾年的決策扮演很重要,記得我當年的大三,同學們開始形成團體,補公務員考試、準備研究所的、考小學教師的、參加就業博覽會的…大四就幾乎很少碰面了。
兒子系上規定大二以上可開始選修「實務專題」,採先指導老師開課(已有題目),再由學生依照興趣自由選擇指導老師,採多人一組進行。
可能學校考量大一大二要修的學分很多,學生又還在適應環境,無法進行獨立研究或專題製作,實作課程也少,故大都等到大三才開始選修實務專題課程,在念研究所前獲得實務經驗並掌握基礎的技術。
而念技職校院沒做過專題好像有點遜,有人形容「不做專題,就好像花四年時間,從雞的生理構造→到蛋白質結構→與油脂變質營養成分等等學一堆,可是學校從沒有讓你炸過雞排」
我一直鼓勵兒子一定要選修實務專題,優秀的題目還可以申請「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補助(月6,000元獎學金*8個月)
中山大學顏聖紘教授說「學術傾向,係指具備有專業領域的語言學習、議題探索、抽象思考、邏輯辯證、論述整理、假說倡議、文獻閱讀、報告撰寫、與表達溝通的能力。」
台灣的考試制度對於是否具備實作、實驗、議題辯證潛力者,是沒法被發現的,兒子常問我「我真的適合做研究嗎?」「我真的具備學術傾向特質嗎?」「還是我只是會背誦?會考試?」。
(兒子走過路:選讀高工飛修科 大學開學了 提前大學畢業 碩士甄試錄取臺大 提早入學研究所 錄取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碩士)
研究所招生考量的大學,教授想的是「學校招生為本,能收一個算一個」
好大學教授想的是「我要一個甚麼都不需要教就能上工的大學部學生」。
兒子希望自己是經過深思熟慮,與自我探索後才要找教授。所以最後決定大三下再選修實務專題,我認為有點晚。
有時真覺他的龜毛個性真是像我,這種對事的堅持有時壞處不少,大好大壞。
所以找到適合自已的教授很不容易,找到滿滿的教育熱忱的教授更是難。
以下為網頁文章分享之內容摘錄
大三學生應該「進研究室」嗎?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顏聖紘教授105/9/28
大學部實務專題是怎回事?
「實務專題」以研究上的實務為主,似大學畢業論文,也有發表的制式格式。不能單討論理論,要蒐集資料,來做簡單的研究,既然是研究當然包括理論、方法、資料蒐集、結果。
實務專題過程:
1.選擇題目:可依老師指定、同學興趣、老師與同學討論決定
2.文獻蒐集與評論:多少人已做過相關的研究?做了什麼?這和研究所的文獻回顧很相似。
3.學習構思議題、蒐集資料、分析、撰寫
4.選擇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質化研究方法?
5.資料分析與撰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