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6
老爺的老闆是50年前建中學生,他說當年一屆400多名畢業生,學業前100多名很能念書,都去當教授;後面這些屬不太能念的,都去做生意當董事長;二個最糟被當留級的,當政府官員了.一直想念最高學府的意義~有時真的要重新思索~
近日的大學指考放榜,及台灣人才吃老本的危機問題 陸續報導。親人及朋友的孩子多考上師範大學。孩子的父母想的是「師大沒有保障教職就業,以後要變流浪教師….,念這系沒什麼發展….」
但我代查了一下,其實出路很多樣的,很多中級學校校長都是師範大學畢業的。所以想遠點,多有前途啊~高中校長吔~大學只是孩子的中間站~期盼父母給鼓勵及孩子的努力~~
台南市立台南女中 |
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研究所 |
國立中壢高商 |
國立政治大學 會計系 |
三光國中 |
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系 |
國立泰山高中 |
國立彰化師大 數學系 |
國立台南一中 |
國立彰化師大 輔導系 |
國立武陵高中 |
國立臺灣師大 國文系 |
高雄市立瑞祥高中 |
國立臺灣師大 地理系畢業 |
國立鹿港高中 |
國立高雄師大 工業教育學系 |
國立豐原高中 |
國立臺灣師大 數學系 |
國立雙溪高中 |
國立臺灣師大 國文系 |
台南市立南寧高中 |
私立淡江大學 化學系 |
常春藤高中學 |
省立新竹師範學校 |
〔2012-8-8 自由時報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
台灣人才危機問題引發關注,繼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警告「台灣人才出現斷層」,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昨也憂心指出,台灣人才資源已進入「吃老本」階段,人才供需面臨質量落差,如果不積極解決人才困境,估計三到五年內,台灣將淪為三流國家。
國科會「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昨針對「台灣的科技人才危機」討論,引言人管中閔措辭強烈指出,台灣過去仰賴人才發展,目前卻進入吃老本階段,面臨「人才供需出現落差、教育體制偏差僵化、人才培育不符需求、國際人才競逐失利」等四大危機。
他直言:「台灣一年培養近三十萬大學和研究所畢業生,許多卻高不成、低不就。」教育的學生,沒法創新科研、也無法操作實務,「學生抱怨找不到工作,企業抱怨學生不能用」。
大學碩博士班過多 多數不具特色
管中閔指出,國內大學與碩博士班都過多,多數大學不具特色,有的技職生連基礎製造或服務都不會,卻有七成想升學。
大學被制度過度管理,「台灣好像只有一個大學,叫教育部大學」。
管中閔建議,應落實高教分類定位,讓研究型、一般型與技職型各自發展特色,經營困難的學校則思考退場。另可鼓勵民間成立專業訓練學院,培養設計、餐飲、旅遊、行銷等專才。
張忠謀:科技轉經濟人才嚴重不足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台灣不缺基層的科技人才,但有能力將科技轉為經濟的人才卻嚴重不足。中研院院士、前清大校長徐遐生更直指,大學高達168所,教育部應該放手讓大學整合、找到定位。
前台大校長:大學非職業訓練所
才問題矛頭紛紛直指教育問題,但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認為,家庭與社會也有責任,企業也須有能力把年輕人訓練成優秀的人。
前台大校長陳維昭強調:「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應培養廣泛知識。」「學用落差」不該靠大學去完成「最後一哩」,或可透過專業訓練職業機構,完備各領域可用人才。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無奈說,教育部也很想鬆綁大學,但輿論常讓問題偏向政治化,中生來台、學費調漲問題等都會吵翻天。很多企業用人也取決於學歷,導致技職生想衝學歷,教育部希望讓專業證照取代學歷,但還需勞委會點頭。
May 17th, 2012Posted by Sega Cheng (Mr. Saturday)
從小接受零和教育, 打敗同儕就是勝利
從小我們被教導要考第一名, 成績要比其他的小朋友好, 才有機會上好的明星學校, 邁向光明的前程, 台灣教育從小到大都不注重團隊觀念的培養, 老師和父母教導的, 全部都是零和的思想, 別人贏了, 就是你輸了, 別人第一名, 你就是第二名以後, 一翻兩瞪眼. 卻完全忽略其實這個世界有許多共創雙贏, 共創價值的機會, 並非所有事情都是你死我活.
這種深值人心的零和概念, 造成了許多台灣人才非常難以根除的一些刻板想法.
比如說, 台灣的菁英人才在選擇工作上, 最害怕的事情就是: 當別人問他在哪裡工作時, 他回答的是對方沒有聽過的一家小公司. 這對於很多菁英人才來說, 直接就是一個自尊心的打擊, 他們說出口的時候, 真的連自己都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因為深植心中的零和思想, 讓他們覺得自己 “輸了”, 輸給那些在喊得出名字的大公司裡面工作的朋友同學. 所以幾乎所有台灣的頂尖人才, 都往最好的大公司去擠, 無論是本土或是外商, 一定要叫得出名字, 親戚朋友要聽過, 露出敬佩的表情, 才是好公司, 才代表我 “贏了” 同儕.
當新興產業逐漸成熟飽和時, 這些人才面臨了下一步該往哪裡去的困境, 以軟體業為例, Yahoo! 在全球裁員, HTC 被美國和 Samsung 扁得頭昏腦脹, Cyberlink 狀況不好, 這些公司的人才總是會想著下一步要去哪裡, 深怕一旦離開大公司, 自己就開始 “輸了”. 所以選來選去, 履歷表還是丟到這幾家公司, 但是這些頂尖的人才會發現自己的選擇越來越少, 因為台灣的狀況並不好, 而且這些頂尖人才自己並不願意發揮帶頭的作用, 出來做點事情:「別人不入地獄, 我幹嘛入地獄?」。
菁英人才最怕的就是犯錯, 好像人生就是單選題一樣, 只有一個答案, 選錯了, 就是零分, 所以他們非常懼怕失敗.
大部分的人是來撿天下的, 不是來打天下的
台灣大部分的人, 覺得小公司 = 不安全, 大公司 = 安全, 自己出來創業? 那更是匪夷所思.
許多台灣人的父母, 喜歡教導自己的子女, 要選擇安穩安全的路走, 要考第一名, 要進好公司, 父母才有面子, 生活才穩定, 要選擇在一個大的機構裡面一步一步穩穩的往上爬, 要在不同公司之間安排好跳槽的規畫, 每跳一次, 往上爬一層; 不要 “輸給” 別人. 所以別說是出來發揮帶頭作用, 加入小公司對於台灣的菁英人才來說, 都是不太可能的選項. 對於這些人來說, 一定要等到確定一家公司安全了, 看起來發展還不錯了, 才會小心翼翼地考慮加入. 因此台灣菁英大部分是風險趨避者, 這些菁英人才的心中, 想的都是 “安全”, “大公司”, 以及 “應該拿比同儕多的報酬” 等等關鍵字.
於是台灣就漸漸失去了創新, 還有創造的機會, 因為最好的一批人, 心中第一個關鍵字都是 “現在市面上最好的大公司”. 問題是, 這些大公司當初是怎麼來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 所有公司都是從一兩個人開始, 然後逐漸成長茁壯. 哪一家公司一開始就有好幾千個人? 而且, 大公司 = 安全 這種想法, 在現在的時空背景下, 是一種非常不理性的想法, 因為在科技業, 大公司也因為激烈的競爭, 跟不上時代, 裁員一波接一波
哪一家公司是保證安全的? 唯一安全的, 就是台灣的公務機關, 因為公務機關缺乏有效的淘汰機制, 還是一個最穩的鐵飯碗,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台灣報考公務員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 畢竟, 最安全的, 就是給國家養了, 於是大家聚集在同一個地方沒有效率地運作著, 希望國家有一天會突然自己好起來. 問題是, 要是國家也開始出問題了呢? 人才流失, 資金及產業外移, 國家開始缺錢, 這些鐵飯碗, 難道沒有摔破的可能性?
資本市場規則早已經改變
全世界熱錢橫流, 台灣亞洲都不例外, 但是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 社會呈現兩極化的發展. 在台灣, 因為近幾年遺產稅降低的關係, 大量資金從海外回流, 但是這些錢, 因為找不到適合的地方放, 適合的產業和標的投資, 所以被放到房地產, 結果造成台灣房價破表, 台灣一般民眾的薪水怎麼樣也跟不上房價的漲幅, 一輩子都買不起房子, 被沉重的房貸壓得喘不過氣, 於是更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些背著房貸的人才們, 更不敢出來帶頭創業, 配偶和父母不會允許自己這種自殺式的行為.
但是事實是, 台灣的薪資過去幾年毫無成長, 即使是在大公司, 菁英人才能夠拿到的報酬也一年不如一年, 根本跟不上房價的成長速度. 一個人一生的財產, 會有超過 80% 是放在房子上面, 所以比起房價, 這些人拿到的, 等於都是貶值過的貨幣. 所以重點不在於等政府打房讓我們買得起房子, 而在於每個台灣人都要想辦法創造新的產業, 為台灣帶來新的價值, 讓這些擺在房子上面的熱錢, 可以投入到這些新的地方, 不僅創造台灣的新價值, 連房價問題也可以一起解決. 要不然打房的結果, 課徵重稅的結果, 只會讓台灣的資金越來越少, 直接流入其他開放租稅和人才的國家, 像是韓國和新加坡, 政府有計劃地培育產業和人才, 形成磁吸的效應, 搶走台灣的人才和資金, 這一點不僅政府要負責任, 台灣的精英人才也應該有為國家創造價值的使命感.
全世界的熱錢, 其實都在找新的機會
新的產業, 單純以台灣的網路業來說, 雖然起步較晚, 但是已經可以明顯感受到資金在市場上不斷地在找新的公司, 新的 idea 想要投入, 國際的創投也不斷進入台灣尋找好的人才和小公司. 台灣金字塔頂端的一批人, 本來手上就現金滿滿, 在台灣卻不知道要擺哪裡, 所以只要你有好的 idea, 在台灣, 在亞洲, 在全世界你都不怕找不到資源。
台灣的菁英人才想要自己出來做點事情, 跳脫自己在台灣選擇不多的窘境, 現在絕對是完美的時機. 現在全世界都進入了不斷投入熱錢, 尋找下一個十年的機會, 資本市場的運作整個往新創事業靠攏, 資源也大幅度地往新創的事業集中, 但是一旦菁英人才繼續留在舒適圈, 這些就跟他們毫無關係, 他們未來幾年能賺到的錢, 一副紙筆馬上就可以算出來, 然後他們得繼續想下一步要去哪一家大公司, 去競爭越來越少的高階職位 (因為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了), 進入越來越糟糕的惡性循環, 年紀越老, 越不敢自己出來做事情. 最後台灣沒有更好的公司可以選了, 只好把自己 “輸出” 到其他國家, 自己的家人也一起連根拔起, 帶到國外去, 離鄉背井. 這對於台灣和個人都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因為這些菁英本來是可以在台灣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創造新的價值.
錯過這一次, 恐怕再也沒有機會
可以確定的是, 現在全球資源正在劇烈洗牌的狀態, 未來十年會開始逐漸收斂, 因為新的產業, 新的契機在全世界已經開始浮現, 大家開始確定什麼可行, 什麼不可行, 企業之間開始併購, 整理自己手上的牌. 錯過這一次爭取資源的好機會, 下一次的機會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到來, 以台灣的狀況來說, 如果再不迎頭趕上這波熱潮, 大家還是獨善其身, 繼續想要在一個地方待上十幾年, 穩穩地賺, 那台灣的環境會繼續走下坡, 台灣之後會成為亞洲最大的人才輸出國 (說明白一點, 就是台勞).
台灣人才的平均素質明明舉世聞名, 卻因為小媳婦心態, 無法自我肯定, 形成一種弱者心態, 只好在一生中多求自保, 先求獨善其身, 結果無法為社會創造價值, 大家繼續玩零和遊戲.
現在已經是全球化的時代, 不要再扯台灣市場太小的問題了, 台灣的電子硬體過去幾十年來早就賣遍全世界, 台灣的菁英們, 你為什麼不相信自己可以開創新的產業和未來? 在大公司待了幾年, 我相信你們都在想下一步該怎麼辦, 與其露出一副功成身退的表情, 老是跟旁邊的同事說你以後想要去開家小餐廳小咖啡館, 不如想想怎麼樣把你這幾年學到的經驗和本職學能帶到社會上, 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價值吧. 要不然台灣唯二剩下的, 就是好吃的東西和買不起的房子了.
〔2012-8-7自由時報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昨日起召開一連2天的「第一次科學技術諮議會議」,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指出,台灣科技面臨育才、攬才、留才等問題,國科會將在兩天的諮議會議討論,並形成政策。
台灣面臨人才流失危機,國科會首屆「科技諮議會」昨天登場。主委朱敬一強調,台灣進入「人才斷層期」,出國留學的人減少、流入的人才質量也不平衡,高階與專業人才不足,必須急迫改善。
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休士頓大學教授朱經武、中研院院士賴明詔等諮議委員昨日都出席,針對「如何銜接上游學研與下游產業」等議題討論。
國內學研能量豐沛,卻常面臨產業不買單的狀況,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陳良基提出「大小聯盟」概念,「大聯盟」由產業界與學術界合作可在國際競爭的研發案,由國科會擔任聯盟的溝通角色,學界配合產業界需求、發展世界級的技術。「小聯盟」以教授個人研究為單位,協助國內企業或在地技術提升。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則指出,目前國家型計畫最大的盲點是上中下游串接不夠。施振榮批評,目前的國家型科技計畫就像「分贓」文化,應改變機制,讓業界依需求選擇專案並投資人力資金,自然可建立台灣技轉模式。
張善政與朱敬一均認同,該退場的國家型計畫就要退場,考慮以滾動式評估績效、機動調整相關子計畫,讓該退場的計畫在兩、三年內漸進退場。
今天將討論各界關注的「台灣的科技人才危機」議題。朱敬一昨日先提出警訊指出,近十年來,流入台灣的四十五萬人中,超過四十萬是藍領階級;約兩萬名白領階級中,九成是語言教師,不是國力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
施振榮建議,政府及產業界應以更突破性的思維,和歐美、中國等國競爭優秀人才,也許是以較高薪水,也許是更有挑戰性或前景的工作環境。因為,「沒有優秀人才,就沒有競爭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