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後的親子界限-愛彼此,但彼此獨立放手

109/8/1()教養心得

我一直期待的成年親子關係是「親密又獨立」,二個孩子大學後都離家去外地,有各自的生活。老爺常說:「人生只能活一次,現在最重要,過好彼此的生活,也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點東西,至少我們過好老年給他們看,給予孩子尊重與支持,讓彼此自在相處就好

兒女成年後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也不能再事事過問,因為他們不能再「聽話」,一定要培養出自己的判斷力,而父母一定要改變和成年子女的相處方式,否則親子緣份可能會就此結束。

放手,保持距離美。孩子小時候,父母已經認真學習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長大成人後,就該讓孩子離開,成立孩子自己的家,放手不要再掌控。

面對成年孩子,不能再拖住、不能再干預、給孩子空間自由活動。生活有點距離,彼此會更加珍惜。

孩子長大了,父母的關心常會被認為干預。讓兒女放心知道,父母是願意講理的、仍會在意孩子想法、是可以商量的父母,讓孩子主動找父母商量,否則就不過問。

我這一代的成長背景是活在威權統治的時代,似乎反導致我們想改變,會反釋出威權,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自由發揮,結果好像孩子因接收多元資訊,反而更徬徨。感覺有些年輕人較沒有抗壓力,願意享受小確幸,是否因父母過於呵護造成他不願面對未來人生。

這代年輕人成長歲月的物質條件比我們當年要好太多了,當然他們就比我們更有機會堅持夢想,但有時夢想也許只是一個「儘早享受人生」心願。當孩子心裡只有「夢想」,父母的擔心卻又始終圍繞在「現實」上,又因為尊重,不忍澆熄孩子。但再不捨,也得放下,不然一定會拖垮自己,就真如古人所說「養兒防老」,現代人「養老防兒」。

前陣子提到的朋友被啃老案例,也源於朋友他認為反正家產也夠,孩子待在家也用不了啥大錢,就妥協了。我則是完全不能接受,我總認為,現代醫療進步加上健保制度,大概都能活很久,要讓孩子清楚,拿到遺產時可能不多,要斷了孩子的期望,好好工作、存錢,才是上上策。

過去我常犯的毛病就是有時會靠些瑣碎問題,來確認孩子「現在是不是過得好」,「是不是有什麼可以幫忙的」,總害怕孩子受傷、害怕孩子吃虧,總在尋找自己的安全感。

我起心的根本是善意,但孩子長大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業與知識,這些與父母所理解的不盡相同。我相信和孩子間是一直有「愛」的,但我卻缺乏應有對他們的尊重,包括尊重孩子早已懂的做人道理,我不應再問、再確認,這使得他們很厭煩,認為我不信任他們。

好朋友告訴我,她「規定」到外地上大學的孩子,每個月至少回家一次,而我是「希望」寒暑假回來一趟即可。朋友說這樣會讓孩子長大後失去「對家的責任感」。

我想的是孩子成年後,不想佔用太多他們時間,有家庭聚會、家遊都是先考慮他們的時間,否則「見面」這件事只會讓他們備感壓力。剛成年的孩子需要常出去見識,要學會精緻地生活,做好自己,正值奮鬥的年紀,就隨他了,等他有家了,就會想起父母了而且「家」的歸屬感不一定要建立在「一定要回家」這件事,現代3C科技發達,可以透過很多方式和孩子接觸,「心」有在家、有想到父母就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