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自律就能穩定成長

111/10/1()兒子碩二

臺大生的特質   (看著兒子,好像有符合)     AI時代教養觀(洪蘭教授) 

日子如白駒過隙,孩子才離家一個月就想他們了,兒子不像女兒每天LINECALL回來關心~真所謂出門像失蹤,回家像撿到~~而支援我放心的是因二孩子都很自律自主、耐挫,生存能力極強。總告訴他們「不是優秀的人才自律,而是能自律才是優秀的人」。比起我那年代讀書能翻身,現今資訊多元,當網紅、明星也能賺很大,要求孩子只讀書已不再是唯一標準,更重要的是有負責、自制力、好品格的一輩子能帶著走的能力!

老媽「兒子,最近忙嗎?都不太敢連絡你….

兒子「哦!老媽!我很忙啦~跟您說,我實證結果OK,在寫論文了,老闆說我原則上應該能趕上1/31畢業!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科大和北科大 念哪家好?

111/9/17()兒子碩二

念書真的很辛苦
最近有朋友孩子程度能上台科,但想選念北科,向我詢問。這跟當年兒子的想法一樣,我認為都好無所謂,後來他聽從導師給他的答案。父母看不見自己的好,就看不見孩子的好。父母看見自己的好,就會看見孩子的好。學會看淡孩子的不會

馬雲:成功與否與讀書無關?但讀書較好的,要成功的機率相對比較高,念書和就業有間接關係,但不是絶對相關。人生要看一輩子,不是贏在23歲哪所大學畢業的。

兒子走過路:選讀高工飛修科  大學開學了   提前大學畢業   碩士甄試錄取臺大  錄取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碩士  提早入學臺大研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成為孩子羡慕的父母

111/9/11()團圓過中秋

兒女有自己的人生,「若即若離」的關心讓彼此都舒服

生命任何時刻,學習都能忘憂!簡靜惠:81歲還能走、能睡、能學,就是富有生命能持續成長,就不需畏懼年紀增長

二孩子中秋回來四天,每每見一次面都覺得孩子跑得比我快好多,不論見識、國際觀、對世界見解、對國家信心...追不上了。不能見面只想一直搏感情了,那他們會覺得父母是羈絆是情感勒索。其實沒有小孩是放出去不想回來的,孩子想往外探索,父母要祝福,鼓勵他去看世界,累了就回家。「年輕時,不拖累生你的人;年老時,不拖累你生的人」

這世代的孩子沒有我這代的情感糾結,也許是成長過程沒有太多經濟上的苦,所以追求自我的想法更強烈,當父母還在牽掛時,他早已飛去他的世界,父母愛得又傷又痛、抓著看似堅強卻總滿是傷心兒女的無所謂。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文版碩士學位論文

111/9/10()兒子碩二

在台灣何以要用英文寫碩博士論文?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吳珮瑛教授

都唸到台大有什麼辛苦的?

兒女回來四天過中秋,真好~~閒聊時仍關心兒子學習進度

媽「我看你成績單,你學分都修完了耶,剩論文了」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養」,不是「叫養」

111/9/9()兒子碩二中秋節

愛因斯坦「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我的孩子沒有聰明絕頂,求學路也平凡,但EQ很好。最好的教育,學校只是輔佐基本學問學習,實際上是來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港灣,父母是最好的引路人。

那段0~18歲成長黃金期,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教誨有最深的潛移默化影響,父母的生活、思維、教育和處世方式,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為有決定性的作用,長期且深遠。

兒子「媽,您有沒發現,做小生意的、教育界的、待企業的,教養子女的方式差很多嗎」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輩失能,該請外勞還是送安養中心?

111/8/7()陪伴雙親

陪失能長輩同住照顧這段路,沒人能預知要走多久~~當父母走入衰老,當戳破了粉紅色的孝順,沾染了瑣碎的服侍塵埃,親情光澤漸漸褪去,取而代之是灰頭土臉的埋怨。僅媳婦觀察感想無任何影射,畢竟處理自己父母和公婆是不同情感。全世界最遠的距離是「從頭到腳的距離,從知道到做到的距離」(箱石阿嬤105能挺直腰、東奧聖火)

婆婆92歲無慢性病,就體衰肌力差,之前每每問她「不能自理時想請外勞還是送安養中心,以便兒女儘早安排?」 她總說「都不用,自己能過日子,不用花錢」,要說堅強也許是不認老的膽妄,但日據時代的那一代很辛苦顧三餐溫飽而己,從沒有想很遠。她腦筋記憶退化但還沒失智,體位都失能嚴重,自理行走已不易,稍不稍就倒地不起(想不開的人生)。老人不明智且善用她最利武器「母親的眼淚」,她只給負能量,徑留給兒女意見相佐的吵,到最後兒女感情破裂,老人離世後手足可能因而感情分離怨懟畏怯不再往來。

近日婆婆又跌倒幸無大礙無傷,1.5hr路程趕回去時,她清醒躺在地上但一動也不動,3+9隻牛2隻老虎才把60多公斤的她抬起(原來~認老這麼難),兒女都還在就業,臨時申請外勞不易,只好透過關係安排半騙半哄送去一所寬敞軟硬體都很好的安養院(月3.2萬~4萬),但惡夢這才開始~~

雖找到空床,但疫情期間送安養中心變得很繁瑣:面談資格審查→初估同意收(聽說體況太差有的不收)→做體檢→等報告(2)→報告通過→快篩→PCR→住院→單人房隔離7天→轉普通5人房。但她在隔離房就待不住(3歲娃上幼兒園),哭吵著要回老家。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是我太玻璃心嗎?

111/7/31()老媽職婦

有一種人,無法接受任何別人的意見與批評,別人不同意見就會暴怒,稍微有點不同意見立即生氣不爽,玻璃心的一碰就碎。小不忍,亂大謀。不寬容別人會被認為雞腸小肚的沒修養。人生最美好的修行是「寬容」會有福報。能寬容別人就能寬容自己,能寬容別人,心情才會開闊,視野才會廣闊。

有些人範圍很窄,很容易踩到他的雷;要讓自己的範圍變很寬,讓別人怎樣都不會踩到雷。

我有位很玻璃心朋友A,多年來與她相處很累,情感表達、說話都要很小心,她有很多心點都不能碰觸到,一旦點燃,誰都收拾不了,相處時總要戰戰兢兢,深怕火山爆發。但她應該不知道自己給別人這麼多壓力,大家即便必要接觸,也都客氣來、客氣去的,若不小心說錯話,再好的親人、朋友都要駡、甚至提告,沒法寬容,更糟的是她全然不知自己的問題,還怪交到壞朋友,到最後大部份的朋友都對她敬而遠之。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站著說話不腰疼?

111/7/30()陪伴雙親

真實長照裡,當父母走入衰老,戳破了粉紅色的孝順,沾染了瑣碎的服侍塵埃,親情光澤漸漸褪去,起而代之將是灰頭土臉的埋怨。

近日為了長輩安養長照的事,子女意見分歧,先不考慮孝順深淺多少,若單以親侍次數及時間來論,確實用「心、感受」在遠端用電話孝順的,是最沒有發言權的,平時只轉述母親的怪問題要其他人解決,或偶而責難手足夫妻。長照一事只有真的長期近身服侍過的人,才能體會那箇中情感體力的辛苦、無耐與不捨,那不是說「我剛好有空就服侍」「我有每天打電話」就是孝,而是種「即使我很累很忙都要親力服侍」的工作,連我這個隨側打雜的配角都能體認其真的不易的勞心勞力,若不是「孝」根本撐不住。只付出「看」「聽」「說」的人,真的沒法感同身受。

「孝順」絶對要盡心、盡力,但不能自不量力。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買房需要瘋狂勇氣

111/7/23()理財投資/房地產

為什麼物價漲聲不斷?東西變貴了?為什麼會發生通膨?

台灣人口進入負成長階段,房市好光景已結束 111.7.29

買房對小資族而言應是人生最大筆支出,不容易決定,通常要有像結婚一樣的衝動才有機會買房。最近總聽到「房市要泡沫化」了,還要等下去嗎?

我們夫妻倆均來自農村家庭,剛結婚時娘家父母幫出傢俱和30萬現金(對務農的娘家已是很不容易),更較富康的婆家卻1元都完全沒資助,倆都沒錢就便宜買郊區大樓公寓,住約10多年,可能是低房價區住戶比較良莠不齊,產生很多問題,包括欠繳管理費多戶、管理費支出不明、吵鬧、打架、公共區域雜亂、亂停車、有人非自然死亡整棟房價,加上鄰近工業區,晚上化學廠會排放嗅空氣,為孩子就學及健康深感務必搬家。至此我對公寓、大樓型房屋真是敬而遠之。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結婚到底有什麼好?

111/7/17()女兒職6

孩子告訴我「媽,我們長大了,您要學會生活,不要整天只想到孩子」,是否孩子心中有來自我給的無形壓力? 別讓操心,成了孩子不回家的元兇,要照顧好自己,不讓子女擔心,子女才會有一種有家可歸的安心感。孩子長大了,就放他們自由吧!

政院主計處統計,截至2020年底,台灣25~44歲的適婚年齡層,未婚率達43.2%,女兒目前也在這個統計數據內。

女兒「媽,我這輩子不一定會結婚,不一定會生小孩,因為我還沒找到結婚到底有什麼好?的答案來說服自己結婚」

老媽「哦!我也沒強而有力的支持結婚的答案,所以我可能沒機會當外婆了?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材料研究所出路

111/7/16()兒子碩二上「在放手的地方,看見孩子的能力」

材料製造業的公分母出路四通八達--劉楚慧

「材料為工業之母」,高科技或傳統產業,都是以材料作為發展的基礎。

材料系所畢業後出路多元豐富:鋼鐵、塑化、紡織、造紙、機械等傳統產業,到光電、面板、半導體、資通訊等電子產業,至航太、運動器材、新能源、醫藥、生技、化學檢驗產業等等,都迫切地需要材料相關領域的人才。

材料科學材料製程、結構及性質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眼疾的求醫過程

111/7/9(六)老媽職婦

<僅個人經歷分享,沒有統計性及參考性> 我的眼睛若不是遇到成醫賴俊杰醫師(眼睛術後恢復了),現在不知會不會失明了?  這次就醫過程,為何最終選成大醫院,不選奇美?

到大醫院看過眼科的朋友都有經驗,各家眼科名醫幾乎都掛150~180號病人。因為眼疾很突然,到哪兒都掛不上號,找到親人孩子在奇美眼醫,透過關係終掛到號。第1次門診am2~pm8整整6hr才回家,6hr大部份時間在「等」也沒椅子空位坐,終只給眼藥水,排2個月後回診。

回家後眼仍陸續惡化,3天後已無法開車上班,再透過關係急掛第2次,看了4hr也是「等」醫師說是我上次沒說清楚他才沒檢查出來?? 要我去補檢查內分泌科,我問能否直接幫我排進奇美做,醫師太忙了說要我自己處理、都可以。結果就是要我自己想辦法。

礙於奇美醫不熟不好掛,只好回市醫我原病主治醫師看,檢查結果沒問題。都沒問題,那我如何回報奇美醫師呢? 謝謝醫師指點「要不,我幫您轉單至成醫,您去看看」.

因醫院轉單「只能轉醫院不能指定醫師」,成醫更難掛,現場就找了少人的醫師掛,初診完立即幫我轉掛權威賴俊杰醫師(線上根本掛不到,特別門診不開放線上掛),做全面檢查(跨它科一起檢查,還檢查色盲、黃斑部…..超有效率貼心的)不到1.5hr全檢查完。

醫看完報告,初斷病症且立即開藥(類固醇),說趕快先讓眼疾發炎止住不再惡化,再慢就瞎了。並排核磁共振照影時間,因實在太難排了,要排3個月後,醫說這真的沒辦法(後來問朋友真快不得),我提及若我自己去它處照可以快點,行不? 醫說「不行,不是成醫的報告不放心採用,一定要成醫照的」(這跟奇美醫冏異),並要我放心「現在一定要先止住發炎,也不能立即開刀,才能治標,等不發炎了造影結果出來,才能透過開刀精準位置醫療,便有機會痊癒,醫這病就是需要時間,急不得。」,是這麼專業及放心,當然我再也沒回奇美醫了。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睛術後恢復了

111/7/4老媽職婦

110/11/1打第二劑疫苗

111/1/11公公喪事除靈

111/1/12一早起床張眼,眼前世界變了,之後跑遍南部各大醫院~~~

111/2/23成醫確定是「自體抗體錯亂」誤攻擊眼窩的纖維母細胞,誘發其大量分泌細胞外基質及促進發炎的細胞因子,進而吸引許多發炎細胞的浸潤,持續發炎致肌肉擠推眼球位置,而導致重影複視。吃了4個月類固醇才控制住自我抗體(醫師說嚴重的用打的)。人體自我抗體本來是要防衞外來細菌病毒的,但當它失控時反會攻擊自已身體任何部位,尤50+以後更容易~~~~導因不明.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更換碩士論文題目

111/7/1()兒子碩二上

碩士延畢機率高嗎?「在放手的地方,看見孩子的能力」

兒子是110/2/1提早入研的,若二年順利112/1/31能畢業,但~~

兒子「媽,我台科好朋友,就當初和我一起簽學碩五年那個同學,已於111/1/31順利碩畢,且應聘3月直接去台積電竹科廠研發中心上班了」

老媽「哇~~好強哦~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理工科有必要留學嗎?

111/6/28()兒子碩二上

孩子能自律,學業、健康和成就都更出色!教導紀律不是要控制小孩,而是教他們學會控制自己

我眼睛開刀,兒子放暑假勞請他回來住幾天照顧醫生叮囑要多躺著的我~~

久久沒見的兒子練了一身肌肉~兒子說他練6塊肌純粹健身為了自己,有規律、有計畫鞭策自己,不斷累積,體能體態便能逐漸提高。希望他在面對人生壓力挫折也能一樣,才能讓自己能力增強。~~

老媽「兒子,畢業後還要不要再接念博士?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買房換屋

111/1/22(六)老媽職婦

112年房價跌3成? 張金鶚教授:抓時間搶低價購屋

南部房市難熄火 111.7.29 (若是建商或房仲發的新聞→都是利多;學者發文則較保守

我和老爺的房子是20年前婚前法拍的(帶孩子參觀法院觀摩法拍),如今舊且失能,前二年又開始看新房,一直沒有滿意的~~

111/1/12我生大病了1/22萬念俱灰下衝動買了房~~搬到鄉下去準備退休生活~~~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為一個別人想遇到的人

111/1/22()老媽職婦

會計工作是技術工種,需外圓內方、適當變通、有底限原則的約束保護企業,然它實在不是件輕鬆差事。近日有部屬覓得外部更好的薪級或較低的工作量而轉職,薪級不易調增是機構的規範,會再次檢討自己帶隊模式。部屬都知道工作上與它部門遇有溝通困難,可以直接把我推到前面擋,主管扮黑臉,職員永遠當好人才好做事。excel是新時代會計人的算盤  

人生想成為一個別人想遇到的人,年齡愈大,會有愈多挫折,若守不住則會多抱怨,但不能分享負面,我確實沒有大財富可經濟上支援,資質不強卻又想學富五車讓別人喜歡找我聊、在別人疑惑心靈時想到我。

懂心理學,能幫助處於逆境下的人知道如何求得生存發展,能幫助處於良境下的人學會怎樣建立高質量生活,要善用一種積極心態來對人,激發每個人自身原有某些實際、潛在的積極品質、力量,從而使每個人都能順利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母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

111/1/16(日)老媽職婦

母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  親子關係終有一天要斷捨離。前陣子,好朋友來看她念大學的兒子,搭車離別前的母子擁抱許久,真是好生羡慕。

「在放手的地方,看見孩子的能力」孩子生命初生的體驗中,肌膚零距離的觸碰,母親持續在場的親密度,那是非常重要的意義。嬰兒用哭聲、肢體和語言表達需求尋求擁抱交流,來確認世界是安全的,那是生命最原初的依戀,是愛和信任的基礎。孩子長大後,反而是母親依戀孩子。總會希望成年子女至少心中掛念父母一點點,但掛念是種負荷也沈重,而且孩子也不想朝著父母想要的方向走時,父母的延伸愛總變成擔心,那已不是愛,孩子聽不太進去掛念的詞彙,當父母擔心到毫不顧忌時會變成情緒勒索。就忍著擔心、看著、等著、守護著吧,在孩子成長歲月裡想回頭時,隨時找我都還在就好了。

回想我的天使剛出生哭了半年後,從此再也不太哭,更不用抱;兒子從小愛睡覺到奶媽怕他睡不醒而退貨,所以滿2歲便只能去上幼兒園。加上孩子從小都是採獨立沒有長抱方式,孩子長大後便更鮮少擁抱。難道「獨立」和「親密」很對立? 是矛盾的?應該是我方法用錯了。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病臥床被捆綁的老人

111/1/15(六)陪伴雙親

公公過世除靈了,急診室沒有春天,只有「明天見」的心願。

瑞士是個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1998年創立非營利組織「尊嚴」,幫助人們在活著時思考臨終課題。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真不行不會強迫灌食,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希望我有生之年台灣能通過安樂死。

一年前公公住院,退化到吞嚥有困難,又有傷口…孩子們終決定要插呼吸器、鼻胃管。老人插鼻胃管是種無效醫療,讓他承受更多併發症的痛,提議的人總覺這條管子是愛的證明。93歲公公無意識無法表意,為媳的我反對插管但沒有參與權,我自己早已簽屬「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希望屆時不讓孩子為難。111/1/2公公回光返照,看了大家最後一眼就安詳過世解脫了。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公務員好嗎?

110/12/25()女兒職5

台灣哪個職業最賺錢?
朋友常說我和老爺應該放鬆心情,過自己的日子,然當家中父母身體有恙時,中年都是牽拌、離不開、備戰,父母在盡量不遠遊。偶探望無意識插管住院、無太多改變的公公,每週六回鄉下侍候婆婆,每月回娘家探望和弟弟同住的爹娘,已是我10年多來的中年日子。

92歲婆婆每看到兒子一進門便吩咐屋旁菜園事要他處理,而我固定負責打掃著廚房和居住環境,婆婆一個禮拜沒人對話,總愛坐在廚房指揮我、吃著我給她帶的點心、水果,滔滔說個不停~~內容變化不大~但她能說表示腦筋還很棒~~有時真覺我是個好聽眾~~

婆婆「你要叫小孩去考公務員啦~老了才有退休金…」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