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

 

 

 

 

101/10/12()女兒高三

 

 

 

若有心事,不管好事壞事,女兒在學校習慣中午吃過飯打個電話給我~~~

 

 

 

女兒「媽~心情不好~~

 

 

 

媽媽「怎麼了~您吃飽了沒?

 

 

 

女兒「吃了~這回段考我好像考得不理想~

 

 

 

媽媽「不是才考完嗎? 怎就知道呢?

 

 

 

女兒「寫考卷的手感」

 

 

 

媽媽「沒闗係,偶爾也要讓其他同學表現一下,一次考不好沒闗係啦」

 

 

 

女兒「我好像?

 

 

 

媽媽「考試本來就會這樣,不過您前一晚念太晚了~考試前一天要睡飽,隔天寫考卷才不會通通想不起來~」

 

 

 

女兒「好像吔~有些題目我以前都做過,但拿到考卷卻不知從何下手」

 

 

 

媽媽「緊張,再加上因缺眠而無法急中精神,當然考不好囉,下回小心就好了,而且這個班本來就很競爭~沒關係~就當自己像隻鯰魚,激勵大家的~」

女兒「嗯~~繼續當鯰魚好了~這樣全班都上好大學~很好~~好了~沒事了~~老媽~~我要去午休了~~」

 

 

 

 

 

 

媽媽「加油~鯰魚~哈哈~~~

 

 

 

[掛完電話~女兒已經忘了難過~不用5分鐘就能走出BLUE的心情,調適能力真是好。只希望她不要太重視考試結果,努力就好。以前和孩子們說過鯰魚的故事,她一想到就懂了~~]

---------------------------------------------------------

 

 

 

 

 

 

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他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

 

 

 

但是,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該漁民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後,人們才打開他的魚槽,發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

 

 

 

原來鯰魚以魚為主要食物,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
  
這種被對手激活的現象在經濟學上被稱作"鯰魚效應"

 

 

 

 

 

 

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

 

 

 

 

 

 

鯰魚效應的表現

 

 

 

 

 

 

一是企業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引入職工隊伍中甚至管理層,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和官僚帶來競爭壓力,才能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

 

 

 

二是不斷地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管理觀念,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市場大潮中搏擊風浪,增強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一些老員工,工作時間長了就容易厭倦、懶惰、倚老賣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團隊,製造一些緊張氣氛。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努力工作的目的就不再僅僅是為了物質,而更多的是為了尊嚴,為了自我實現的內心滿足。所以,當把"鯰魚"放到一個老團隊裡面的時候,那些已經變得有點懶散的老隊員迫於對自己能力的證明和對尊嚴的追求,不得不再次努力工作,以免被新來的隊員在業績上超過自己。否則,老隊員的顏面就無處存放了。

 

 

 

 

 

 

魚池裡的魚被喂養時間長了就有失去本性,不再主動游動去尋找食物,而停在水中,等著喂養,或是被飼養人員趕著被動地游弋,因而人們稱之為“休克魚”。

 

 

 

 

 

 

“休克魚”長得很慢的,而且容易生病死去。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養魚人一般在水池中放養一條鯰魚,這種魚生性凶殘,游動速度很快,因此極大的改變了魚的生存環境,“休克魚”消失了。這就是人事心裡學中所說的“鯰魚效應”。

 

 

 

李先生原來是一外企A公司的企劃部經理助理。3年來,他憑著自己的才幹屢屢為公司創下佳績。前不久,A公司企劃部經理因故辭職,員工們紛紛以為李先生毋庸置疑的最佳人選,可後來公司領導卻作出了“讓獵頭公司為自己尋找‘更為合適的高級策劃人才’的決定”。

 

 

 

 

 

 

2個月後,李先生辭掉了A公司的工作,並應一家民營企業B公司的邀請出任其銷售部總監。後來,在一次業界的項目策劃活動中,李先生以自己獨特的策劃方案擊敗了A公司的企劃案,使B公司從此在市場上威名四振。A公司領導聞訊後,不禁扼腕長嘆,悔恨連連。

 

 

 

A公司未能看好李先生的工作潛能,是因為對其業務水平的錯誤判斷,認為他“最多也不過就是目前這樣子”。事實上,李先生到了另外一家企業後,卻顯示出確有過人的才華和實力。

 

 

 

尋找公司內部“鯰魚”

 

 

 

 

 

 

當一個公司出現職位空缺時,應優先考慮公司內部的員工。

 

 

 

理由是,讓員工知道公司關心他們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利於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再者可以節省公司的人力資源成本,避免出現比拼高價收購人才的現象。

 

 

 

為挖掘、尋找企業內部的“鯰魚”,企業可以採取以下三種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是推行績效管理,用壓力機制創造“鯰魚效應”,讓員工緊張起來。

 

 

 

公司壓力機制的有效性,關鍵於員工的薪酬、發展和淘汰機制的建立與績效管理系統掛鉤的緊密程度。獎龍頭、斬蛇尾效果,從而創造出壓力的機制和氛圍。

 

 

 

二是在組織中構建競爭型團隊,通過公司內部的評選機制製造鯰魚隊伍

 

 

 

 

 

 

三是尋找公司潛在明星加以培養,通過發現和提升潛在鯰魚型人才激活員工隊伍。

 

 

 

內部鯰魚型人才有以下幾條評考標準:

 

 

 

 

 

 

  1、首先要有強烈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欲望。

 

 

 

  2、具有雄心壯志不滿現狀

 

 

 

  3能帶動別人完成任務。只要賦予其挑戰性的任務和更大的責任,他就能完成更好的業績,並表現出超過其現在所負擔的工作能力。

 

 

 

 

 

 

 4、敢於作出決定,並勇於承擔責任

 

 

 

 5善於解決問題,比別人進步更快。

 

 

 

鯰魚效即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极參与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相關物流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

當一個組織的工作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時,常意味著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降低,“一團和氣”的集體不一定是一個高效率的集體,這時“鯰魚效應”將起很好的“醫療”作用。組織中,如果始終有一位“鯰魚式”人物,無疑會激活員工隊伍,提高工作業績。  “鯰魚效應”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